绿荫筑富路 青山绘宝图 ——保山市林下经济发展综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林下经济是山区林区重要的绿色富民产业,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在林下经济发展建设中都有哪些举措,怎样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同步发展?
绿荫筑富路 青山绘宝图
——保山市林下经济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 杨镕滔
“十四五”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级关于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通过“改革、科技、项目、融合”赋能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了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截至2024年12月底,保山市林下经济经营利用面积690万亩,年采集森林蔬菜、菌类、野生中药材、香料、森林食品、林副产品等共计17.81万吨,实现产值43.26亿元。
改革赋能,青山变“金山”
保山市位于云南省西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黎贡山横亘全境,全市森林面积累计1979.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66%,丰富的林草湿资源为全市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保障。
近年来,我市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抓手,持续推进林权有序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截至目前,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2.17亿元,林权抵押面积2.2万余亩,林权评估价值超过1.4亿元。
村在林中,林在村中,成片的松树林将村庄紧紧包裹,这就是被誉为“果松林海”“生态氧吧”的“全国生态文化村”“国家森林乡村”——隆阳区水寨乡海棠洼社区。
海棠洼舒适的环境吸引了游客到这里露营、野餐,享受山涧的涓涓琴韵和鸟儿的啾啾脆鸣。村民有的在路边售卖土豆、玉米等农产品,有的在售卖新鲜采摘的松茸、松露。
据了解,海棠洼社区充分发挥1.7万亩林地确权到户的优势,把林下经济与庭院经济、圈舍经济、旅游经济等相结合,通过引进农业公司,开展林下种植以及松茸、松露人工保育促繁,促进村容村貌提档升级以及森林旅游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目前,海棠洼社区年接待游客达5万余人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余元、群众增收150余万元。
科技赋能,绿树变“绿产”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我市通过与云南农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建成多个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基地,为加快推进林业改革发展、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2年10月,朱有勇院士科技服务工作站在施甸县杨善洲林场建成林下中药材(三七、黄精、西洋参)示范基地100亩,探索出适合国家二级公益林(限制利用类)林下种植的科学路径,有效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林下经济。
“未来,我们还会持续探索‘林果、林菌、林蜂、林菜、林茶’等更多林下产业。”善洲林场场长王金波说。
其他县(市、区)也在借用科技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林下经济。龙陵县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林科院等科研院校深化合作,积极探索石斛仿野生和集约化种植模式,带动发展石斛4.6万亩,年产石斛鲜条1.35万吨,实现石斛全产业链总产值81亿元。
腾冲市与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润垚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签订《关于在腾冲投资建设林下中药材种植合作协议》,完成林下天麻示范种植2681亩,带动农户种植4256亩;腾冲市沙坝林场与腾冲广济药材有限公司、云之凰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成“千亩有机灵芝基地”“千亩越南小人参基地”;苏江林场通过国有林场+企业+农户(护林员)模式,建成各类种苗繁育基地30亩、红豆杉药用基地1894亩、草果基地4555亩、林下石斛仿野生种植基地15亩,培育云南松、观赏茶花等苗木70余万株,养殖独龙牛226头,每年带动周边群众就业400余人次。其中,草果年产量40吨以上,年产值约68.8万元,农户年收入近万元。
昌宁县西山林场、天堂林场、西桂林场、观音山林场、鸡飞林场5个国有林场通过对外合作,林下种植天麻、白及、毛慈菇、滇黄精、茯苓等试验示范基地350余亩,养蜂100多巢,培育“云甜一号”优质竹苗100余万株。
项目赋能,山货变“山珍”
我市持续推进森林抚育、生态修复治理、木本油料提质增效等国家和省级重点项目建设,每年完成营造林任务10万亩以上,不仅让全市生态得保护、颜值得提升、经济得发展、林农得实惠,还提高了林农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昌宁县田园镇四角田村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辖区内84.6%的森林覆盖率为野生食用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当地林下所产的干巴菌、大白菌、鸡枞、红菌等各类野生菌类品质优良,远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青睐。
虽有丰富的野生食用菌资源,但四角田村长期存在“野生无主、谁见谁采,大小全采,谁采谁有”的习俗。2010年前,四角田村的野生食用菌采集销售量只有100吨左右,销售收入只有50余万元,全村林地亩均收入仅为14.7元,而改变这种局面的是项目的赋能。
自开展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四角田村党总支立足村情民情,强化宣传,营造“林有所属、菌有其主”的野生食用菌经营氛围,在国际混农林中心云南办公室、保山市林业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支持下开展以野生干巴菌为主的人工促繁与保育技术研究示范,有效保护了野生干巴菌的原生境,持续保持“稳产、增产”的发展态势,走上了“越保越富、越富越保”的良性路子。2023年,全村实现野生食用菌收入1200万元,林地亩均收入达352.9元,户均收入达2.4万元。
如今,四角田村已经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绿水青山正在变为金山银山,“游四角田,捡野生菌”逐渐成了昌宁县一张亮丽的名片。
融合赋能,风景变“钱景”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我市积极探索“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有林场+”等融合发展模式,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区域性林旅融合发展新格局,通过以林促旅、以旅养林,让风景变为“钱景”。
腾冲火山热海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景区内森林资源地热景观丰富、地质特征独特,被誉为“天然地热博物馆”和“温泉世界,养生天堂”。
在项目建设发展过程中,景区以复原“徐霞客笔下的热海胜境”为主要脉络,融合森林康养、美容、医药、酒店、航空、旅居、体育赛事等特色化产品业态,丰富完善业态产品体系。在讲好秘境火山故事的同时,让森林温泉成为引流神器,让餐饮、住宿、娱乐、康体等业态的组合成为留客神器。据统计,腾冲火山热海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实现收入5000余万元。
截至2024年底,保山市共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地12个、森林康养基地103个、森林乡村(社区)447个、发现中国·森林文化小镇1个、A级以上森林康养景区42个、森林康养步道300余公里,开发森林食品系列产品100余个、健康运动30余种、康复疗养项目20余项,年接待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累计4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3.4亿元。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