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昌宁

核桃树下的年俗

发布时间: 01-26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耈街彝族“顺山”活动中的打歌。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彝族群众正月初一包汤圆。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打歌开始前的换装。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杨 军/文  杨概林/图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春节的来临,各种年俗缤纷登场,让欢喜人间又多了一份不一样的况味。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昌宁县耈街彝族苗族乡,浓浓的年俗里,深藏着彝山苗岭说不完的故事、道不尽的风情。对于当地的彝家人来说,正月初一这一天,寄托着他们对来年的美好祈愿。春节期间的年俗,让传统文化世代延续,而喜气洋洋的春节氛围,又让普通的生活更加五彩斑斓。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进入正月初一,随着新年的到来,散落在大山深处的彝山苗岭一下子变得热闹非凡。喜庆的鞭炮声中,彝家人新的一年开始了。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新年的太阳刚刚升起,寨子里的人便带着土鸡、火腿、水果等食材,三五成群的陆续聚集到打歌场上。男人带着打歌必备的芦笙、横笛等乐器,女人则穿着逢年过节才舍得穿的民族盛装。人到齐后,先要烧一笼露天柴火。随着火塘渐渐旺盛,女人们就开始做新年的第一件事:包汤圆。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彝家人正月初一包的汤圆有着特殊的意义。以红糖、白砂糖、芝麻、生猪油、柑橘皮和核桃仁为馅的大汤圆,寓意甜甜美美。无馅的小汤圆寓意团团圆圆。两种汤圆都以糯米粉为面皮,煮熟后加上适量的白糖和甜白酒,吃起来香甜可口,回味无穷。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新年第一天,耈街的彝族同胞除了品尝汤圆这种传统美食外,还有一种开心喜庆的年俗在等着他们,那就是“顺山”。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顺山”是昌宁彝族聚居区的俚语,意为向大山朝拜,延伸其含义,也可以理解为在山上开展民俗活动。彝族同胞在春节“顺山”的民俗,一般选择正月前五天,与昌宁珠街、耈街彝族在农历三月十六举办的“朝山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耈街彝族的“顺山”仪式,主要由向核桃树“献大汤”和打歌组成。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献大汤”时,彝家人往往会选择一户有代表性的主人家,再挑选一株古老的核桃树。主人用细竹棍将大汤圆串成一串,插在核桃树上。成串的“大汤”个数颇有讲究,农历闰年要串13个大汤圆,非闰年则只需串12个,象征着一月一个,岁岁丰收,月月吉祥。举行活动的过程中,主人全家会跪拜在核桃树下,祈愿核桃来年丰收。这时候,寨子里最优秀的女歌手,还要在核桃树下唱祈愿的山歌《顺山调》: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大年初一来顺山,又顺山来又顺财;顺得财花调调长,顺得财果一团团。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顺得生活红似火,顺得牛羊跑满山;顺山顺水又顺路,顺出四季保平安。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歌手唱完了,负责“献大汤”的主人家必须要说一声“谢金口”,以示对歌手的敬意和谢意。而后,主人手抱一只鸡,认真地听着请来的口彩师傅说着吉利话: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开财开财,今日来开财;山是什么山?山是金银山。树是什么树?树是摇钱树。弟子今日来开财,一点天,二点地,三点金银财宝,四点滚进不滚出。自从今日开财后,金银财宝代代传。”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口彩师傅说完后,主人在核桃树下将鸡杀死。参加民俗活动的左邻右舍各司其职,大家烧火,杀鸡,煮肉,每一道工序都有条不紊。食物熟了,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主人端上食物,再次回到核桃树下进行祭祀。至此,他们完成了正月“顺山”的所有步骤。只有完成了祖祖辈辈延续的年俗活动,彝家人的心里才会觉得踏实,感觉自己在新的一年里拥有一个全新的希望。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接下来就是自由的山歌对唱。对唱的调子,曲风曲调有统一的标准,但歌词可以自由发挥。在彝家山寨,山歌是最好的集结号。歌手婉转动听的歌声迅速引来了周围的乡亲,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共同加入到打歌的队伍中。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调子一响,脚板就痒;笛子一吹,歌声就飞。”彝家人打歌时,主要使用竹笛、芦笙、三弦等乐器伴奏。在乐器演奏者的带领下,男女老少围成一圈,首尾相接,且歌且舞,整个场面可大可小,几人、几十人可以跳,数百人也可以跳。男人们互相搭肩,女人则前后携手,大家摆动双手扭着腰肢,人人步伐整齐,跺脚起落有序,舞步灵活机动、千姿百态,可谓其乐融融。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昌宁耈街的阿水村和土皮村一带,彝族打歌以粗犷、豪放的“十六拍、十六步”舞步为主。打歌人的上身微微倾斜,身子半侧半蹲,动作有“前三步”和“后三步”,还有“满翻满转”和“半翻半转”等技巧。所有打歌者的舞步,都必须跟随演奏者的乐器节拍跳动。打歌过程中,能说会唱的民间艺人会不时穿插一些独唱、对唱和合唱的打歌调子: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山前山后来打歌,山后山前打歌来;打歌不是我想来,因为这双烂草鞋。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哪枝花朵正开着,哪片叶子响满破;哪家小雀才出窝,哪家阿妹笑声多。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这些打歌调子词语豪放、诙谐,表现出彝家人火一样的性格,也为热热闹闹的春节添加了一份欢乐和喜庆。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虽然年俗因地各异,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崇尚快乐的天性如出一辙。在耈街乡,生活在打平村大龙潭一带的苗族同胞,也有春节期间“吓核桃树”的年俗。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本来喜庆热闹的春节,为什么会“吓核桃树”呢?据说,如果上一年主人家的核桃树果子结得少,主人一家就会觉得没面子,必须在大年初一选择一株上年果实最少的核桃树,在它的根部披上一块红布,让“核桃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核桃丰收。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正月初一这天,苗族群众会在核桃树下安放一张桌子,上面摆放五谷、茶酒等祭祀用品,树上还要蹲着一人,来扮演“核桃神”。在完成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后,主人就开始“说告诫”。告诫语很直白,“我拿大汤圆来献给你,就是请你多结核桃果……我喂给你汤圆,你结出的果实就要像大汤圆一样大。”然后主人手提一把大刀,一边轻轻砍削核桃树的树皮,一边高声质问:“你结不结果?”树上的人就答:“不结。”主人又问:“为什么不结?不结我就砍了你。”边说边用刀子轻轻砍树。这时,蹲在核桃树上的人赶忙说“结呢,结呢……”主人才会住手,然后招呼扮演核桃神的人下树,给他亲手喂一碗汤圆,最后再把煮汤圆的水浇灌在核桃树的根部。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与彝族一样,苗族群众正月初一给扮演“核桃神”的人吃的汤圆,数量也是闰年13个,非闰年12个。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们苗族过去人口较少,核桃树也很少。老一辈每到逢年过节,就有‘吓核桃树’的风俗。砍树是因为它一年年结果,一年年又不结果,老一辈就祖传下来说,拿刀砍它后才结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陶美元认为,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吓核桃树”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核桃树在生长期间,皮质的生长速度小于树质的速度,砍破它的外皮后,大量的水分渗出来,根系的吸水量就会增加,树干的功能更加发达。而且核桃树的皮质被划开后,表皮对树质的束缚减少,核桃树就会迅速长大。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年俗的形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都是传承了中华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这里既有老子文化中尊重自然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又有各民族成长的记忆。”昌宁县文化馆研究馆员罗金荣认为,这些有着浓郁特色的年俗,是各少数民族同胞对春节年俗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延伸,它寄托了广大人民群众在新的一年里期盼生活富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值得庆幸的是,今天,这些传统的年俗文化不但没有消亡,还被富裕起来的新一代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它的存在,蕴含着中国人几千年来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期待,也让这一古老民俗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13.jpg

  责编:刘自明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sss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