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山“货郎担”的年关交响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阿丽,下街天拉带点香蕉、苹果,再帮忙捎一袋大米来。”在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哈寨村文化广场前,一辆贩卖各种水果蔬菜和年货的小货车,被前来购物的布朗族老人围得水泄不通。
老板名叫段丽萍,是木老元乡一名“80”后“货郎担”,10多年来,她总会在木老元街天前一晚到邻近的昌宁县卡斯镇批发各种货物,第二天再拉到木老元走村串寨销售。
布朗族群众在选购年货。杨 洋 摄 |
由于木老元76.6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着近2000米的海拔落差,从而导致位于半山腰的木老元集市冷冷清清,一条200多米的街道只有9家商铺,大部分群众都选择到周边的施甸县城和卡斯集镇赶集采购生活用品。段丽萍说,2008年,她从木老元嫁到昌宁县卡斯镇,由于两地相隔不远,丈夫蒋应忠在陪她回娘家时发现,木老元的农户基本不种植蔬菜,大部分靠买,于是,作为蔬菜种植大户的丈夫便萌生了一个念头:下次阿丽再回娘家时,他就顺便拉着家里种植的辣椒和番茄到村寨试卖。
第一次试卖,夫妻俩将自家种植的20多斤辣椒和番茄分别以每袋两斤的重量进行包装,骑着二轮摩托串寨销售,结果不到1小时就全部售完。经过三个多月走村串寨的销售,生意越来越好的夫妻俩便把交通工具换成三轮摩托,两人在贩卖蔬菜的基础上增加了水果,期间,蒋应忠还会帮助农户捎带大米和生活用品,每天收入可达120元。
段丽萍说:“货郎担生意每天起早贪黑,日子虽然辛苦但有盼头。”在向着幸福出发的过程中,段丽萍和丈夫把三轮摩托换成解放牌小卡,随后又换成江淮货车,不断增加着贩卖的种类和数量,满足山区群众的不同需求。段丽萍说:“这几年,脱贫攻坚让村村寨寨走上了水泥路,出行方便,私家车也越来越多,但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在不断增多,很多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家购物不方便,为此,我们又增加了送货上门服务,让留守的‘一老一小’购物无忧。”
春节将至,段丽萍家的卡车上除了平日里村民们普遍需求的商品和指定捎带的货物外,品类多样的年货也占据了半个车厢,在布朗山,这辆满载商品的小货车,俨然成了村民们采购生活百货和节日商品的“移动超市”。
杨 洋 段 娜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