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集市”为彝乡送年味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年货,卖年货。”1月21日一早,在大喇叭的叫卖声中,段永华驾车缓缓驶入昌宁县珠街彝族乡庆美村的小广场。车载喇叭传出的热情吆喝声虽然没有多余的词缀,但这声音仿佛有神奇的魔力,不一会儿,村民们便从四面八方迅速围拢过来。
“老段,我们等你好久了,我要十斤饵丝。”“段大哥,上次说好的灯笼呢?”大家聚集在段永华的小货车前,七手八脚地挑选起年货来。段永华笑着答道:“大家别急,您想要的,我的流动集市都有!”和妻子段艳菊一边招呼客人,段永华一边忙着将车上的货物卸下来,摆到摊位上。为了营造春节的喜庆氛围,段永华还别出心裁地在车厢两边各挂了一只灯笼,贴了一副对联。嘻嘻哈哈中,大家一边挑选着心仪的年货,一边和段永华唠着家常。
段永华和他的“流动集市”。杨 露 摄 |
不一会儿,小广场就成了热闹的小集市。红彤彤的灯笼和春联、各式各样的水果、村子里过年必吃的粑粑饵块应有尽有,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氛围。中午十二点,得知段永华夫妇到庆美村出摊的消息后,村里的打歌队还自发地为段永华夫妇唱上一首歌:“我们都是彝家人,欢欢喜喜过大年!”歌声飘荡在寨子上空,将彝家人的快乐和幸福带向远方。
今年57岁的段永华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彝族汉子。二十多年前,段永华夫妇开起了珠街乡第一家民族服饰加工店,专门缝制彝族“腊罗巴”服饰,慢慢的又将产品衍生拓展到民族挂件,头饰、帽子、头巾、绣花鞋垫、千层底布鞋等应有尽有。一针一线中,承载着他们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也寄托着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进入21世纪后,本地的年轻人为了生计纷纷外出务工,村里的留守老人数量日益增多。那时的珠街乡,经济条件相对落后,村民们大多将资金花在维持基本生活上,普通人家的餐桌上,鲜少有蔬菜和水果的身影,过年的期盼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更多的是一家人的团聚,至于年货,饵丝粑粑都是自家动手加工,对联也是请识得文墨的人挥毫书写。
2009年,段永华察觉到老人们上街购物极为不便,与此同时,他还敏锐地捕捉到另一个变化——村民们的生活水平在悄然提高,大家不再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简单年货,开始愿意花钱购买更丰富多样的商品。“这是个难得的商机,同时也可以帮助留守老人解决购物难题。”有了想法,段永华随即购买了一辆小货车,做起了走村串寨推销小百货的生意。
“2009年最初做生意的时候,一天下来卖不掉一件货物是常有的事,特别是食品,往往还卖不出去就过期了,没办法只能销毁。现在,我几乎天天在珠街境内的每个村来回销售批发水果蔬菜,货物随时脱销,自己一天也闲不下来。”回想起自己15年来的经历,段永华的言语中充满了自豪。
“过去,买年货是一件精打细算、能省则省的事,如今,大家更注重品质和多样化。人们挑选年货时,不再考虑价格,而是更关注商品的质量和口味。”段永华认为,这一转变,是人民群众生活富足的生动体现。
“我们彝族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从年货采购的变化中便可见一斑。曾经简单朴素的过节方式,如今已被丰富多彩的年货所取代,我认为这不仅是物质的丰富,更是精神层面的满足。”面对记者,段永华又忍不住历数起彝乡的巨大变化。事实如此,在热热闹闹的年货交易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正在偏远的小山村一步步变为现实。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