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新春,峡谷里溢出红糖香

发布时间: 01-26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①:红糖成品。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蒋 蕾 /文 范南丹 /图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辛勤的劳动成就甜蜜的事业,甜蜜的事业滋润幸福的日子——这是峡谷里的榨糖人赵国应一家的生活写照。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峡谷边上榨糖人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位于滚滚怒江之上的隆阳区杨柳白族彝族乡联合村,每到冬天便会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榨糖季节。古老的制糖工艺、淳朴的乡土民风,吸引着一拨又一拨客户闻香而来。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联合村白岩自然村墩子地小组的54户人家,有30多户以种植甘蔗为主。赵国应一家两代人三十多年的生活主旋律就是榨红糖,如今,家中已靠榨糖盖起了一栋三层楼的小洋房,红糖和汗水的浇灌,也哺育出一双大学生。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②:赵国应夫妇。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按一亩地产5吨甘蔗,每吨甘蔗约产出210斤红糖,每斤红糖6元的批发价计算,一亩甘蔗一年可以为这个家庭带来约5800元的收入。42岁的赵国应和39岁的妻子阿秀守着家里的十多亩甘蔗地忙碌一整年的收入是6万元左右,这对于一个山区家庭来说,过一份踏实的生活,不算太多,却也不少。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勤劳朴实的夫妻俩从父母手里接过榨糖的手艺,一做就是二三十年,原本贫穷的生活越来越好。现在,他们不仅想方设法把榨红糖的事业延续下去,也同样期待着有朝一日拥抱新技术,建立起更多更广的销售渠道。院中一角,猪栏、牛圈、马厩里毛色鲜亮正在进食的家畜,似乎也在见证着一个殷实之家年年有余的期盼。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代代耕耘红糖甜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保山是全国较早种植甘蔗的地方,明代境内河谷地区就有人开始种植甘蔗。到了民国年间,怒江流域和枯柯河流域的低热河谷产蔗区已有私人糖坊生产红糖,除在本地销售,还销往邻近的地区并远销至缅甸。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甘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仍普遍沿用古法榨糖。20世纪60年代起先后建立了一批机制红糖厂,出糖率比土榨高出3%到4%,总回收率提高约15%。尽管如此,用牛拉木车绞蔗汁榨糖的古老传统还是在峡谷两岸的民间糖坊延续了多年。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赵国应的母亲陈建美是最早把榨红糖这项“甜蜜事业”带到墩子地的人。今年86岁的陈建美年轻时从罗明坝嫁到墩子地,据她回忆,在过了很多年艰苦的日子后,借着包产到户的“春风”,她从老家带来一些甘蔗苗和丈夫试种,成功后便开始榨红糖。又过了几年,村里才有其他人家陆续开始学着他们干。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最早种下的那两三亩甘蔗现已发展成一片规模不小的“青纱帐”。每年秋冬之际,一根接一根的甘蔗长得高高壮壮、挨挨挤挤,在微风的吹拂下左右摇摆、飒飒起声。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③:熬糖。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曾几何时,陈建美和丈夫赵光珍就在山上的甘蔗地上建起简易糖房,搭上两眼灶支起六口锅(一眼灶三口锅)用大木榨榨红糖。那时还没有通公路,他们要驮着柴上山做燃料,待榨出红糖来,两人再携家带小,用骡子驮着糖越过双虹桥到江对岸的街子上卖,八九角钱一斤的价钱卖过,一两块一斤的价钱也卖过,通常一次要驮四五百斤。人流量多的时候,一次驮上千斤卖完也是有的……滔滔江水亘古长流,从江心升腾而上的热气笼罩着这个小村庄的日日夜夜。一双榨糖人,在历经一世辛劳后也已然步入耄耋之年。直到现在,那两间写满回忆的糖房依然在山上默默存放着他们的持家岁月。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古老智慧赋糖甜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赵国应记得,自己小学毕业开始跟家里榨糖时绞蔗汁还是用牛拉木车。大概在2006年或者2007年的时候,大家才开始纷纷改用拖拉机头等简易的电动机械收取蔗汁。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所谓古法,最原始的第一道工序是用两个石碾、一个木架、一头老牛构建起一台“榨汁机”,让两根硬木滚轴在牛的牵引下通过滚轴上方凿的凹凸齿轮形成咬合后缓缓转动。那一根根送进两轴间缝隙处的甘蔗,就化作一股糖水流向下方的大缸中……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④:赵国应正在榨红糖汁。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尽管效率低下的“牛力”已被取代多年,但榨干水分后的甘蔗渣却是最好的燃料。手艺人相信,这不仅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用甘蔗“母体”燃烧后的烟和温度熬制的糖浆也一定才有最醇正的香味。在榨糖的每一天里,家中两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就晒着太阳守着满院的甘蔗渣晾晒,能干的儿媳阿秀则一趟趟抱着一摞摞晒干的甘蔗渣往灶中添。火旺起来了,榨糖人家的日子也就旺起来了!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每年十一月到清明节前后是怒江边上榨糖的季节。清明时分的甘蔗糖分最高,但春节前的价格却是最贵。对比市场上十一二元一市斤甚至更高的零售价,赵国应一家赚的都是实实在在的汗水钱。每天天不亮两口子就要起床干活,一刻不停熬到傍晚七八点钟收工是常事,遇到有人订货,那即便熬到深夜十二点、凌晨一两点,也一刻不能懈怠。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赵国应家采用的是七口锅一眼灶同熬,每口锅温度不同,熬糖的时候火不能间断并需要不时调整火力,期间更需要人时刻守候逐次给糖水换锅,并不断翻搅以防粘锅烧煳。古老的智慧蕴含在甜蜜生成的每一个瞬间,虽然辛劳,换取的芬芳也给世间带来了美好的滋味。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七锅同熬的原理在于第一口锅通过大火猛烧将浮在糖液上的杂质“逼”出达成净化,而每口锅锅温的不同则决定了其后每一道环节的火候。蒸腾的水汽饱含沁人心脾的香甜,待糖液中的水分大部分蒸发,两人就会默契配合着将糖液迅速倒进一只只木槽或模型中摊开。待糖液冷却,一块块质地松软、洁净无渣的红糖,便带着大自然的香气诞生了。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⑤:隆阳区杨柳白族彝族乡联合村全景。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七锅同步也不失为节省时间的一种好方法。单锅熬制一锅糖液需要时间往往不少于两小时,而七锅同熬,则可在四五十分钟内得到一锅成熟的糖浆。赵国应家一天要熬十五六锅乃至二十几锅糖汁,一锅汁可出糖十三四斤,这几年慕名而来的买糖人越来越多,两口子觉得即便再添一双手也忙不过来。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甜蜜记忆乡愁味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红糖象征着生活甜蜜美满,其历史悠久,亦饱含乡愁味道。逢年过节,红糖对应着所有喜庆的颜色与氛围,是人们走亲访友的佳品,也是许多人对儿时无忧无虑的甜蜜追忆。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保山,每当过年的时候,人们尤为喜欢用红糖煮汤圆、煮鸡蛋、蘸糍粑。很多老保山人最怀念的还是把红糖切成细末合着核桃、花生碎末等用来冲米花茶,这些食物平时也并不是不可得,但唯有在节日里,人们才会用心准备用心品尝,对生活的祝福,随着涓涓飘香的红糖水流淌进心间……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然而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古法榨糖这项传统技艺其实也在悄然离我们远去。在赵国应家的小院里,几个乡邻对下一代的传承问题感到焦虑。“这些孩子还有谁会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守住这一份事业?”——甜蜜需要时间的酝酿,祖辈留下的传统需要用心秉承,而关于古法榨糖乃至更多的传统手艺,也需要结合现代旅游观光业等带来理想的收益并得到真正的保护——让手艺人富起来,传统技艺才能持久活色生香。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222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