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学习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 做乡村振兴的最美奋斗者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学习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 做乡村振兴的最美奋斗者
何江华 葛自娇 杨志航
一、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的形成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反贫困理论指出:资本要素、人口和生产力的矛盾、区位等因素会直接导致贫困。杨善洲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转变生产方式,结合保山实际进行了创新,因地制宜的发展丰富多彩的区、县域产业,成效甚好。根据《保山工业概览(1950—2015)》统计:1978—1985年,先后新建机制白糖厂7个,精制茶厂5个,大部分企业进行了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提高了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1985年底,全区有工业企业621个,总产值2.4亿元。1986—1990年,全区初步形成30多个门类、产品达 60 多种的工业生产格局,工业总产值达4.02亿元。
(二)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抱有深厚的人民情怀,伟大领袖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并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邓小平指出“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最高准绳”;江泽民提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胡锦涛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习近平提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就是为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拼搏、奉献、服务。”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人民情怀是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形成的历史逻辑。
(三)现实逻辑——杨善洲面对的社会现实及其困境
20世纪80年代,保山地区经济基础弱、交通底子薄、科学技术落后,保山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限制因素。一是思想观念较落后。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大部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都被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影响,思想观念落后陈旧。二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保山地形复杂、交通闭塞、经济困难,不利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缺乏基本保障。三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保山因生产较落后、市场体系不健全、 发展产业欠基础等原因,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改变人民的生产生活现状,让保山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就成了杨善洲抓好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体现着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现实逻辑。
二、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的丰富内涵
(一)杨善洲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
杨善洲以人为本的产业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为了解人民的迫切需求,杨善洲深入群众作调研,汲取群众的智慧,总结群众的经验,摸清了群众期盼;二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吃不饱肚子的问题,他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打造了闻名全国的“滇西粮仓”;三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没有钱花的问题,他带领干部群众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搞多种经营;四是他带领干部群众书写了保山兴修水利、开发电站、建设公路等民生工作新篇章;五是为了激发市场活力,他带领干部群众大搞小集镇建设,盘活市场、活跃经济。
(二)杨善洲实事求是的发展思路
杨善洲实事求是的产业发展思路主要体现在抓粮食生产、抓多种经营、抓小集镇建设等工作实践中。首先,杨善洲实事求是抓粮食生产。他兴办样板、兴修水利设施、推广科学种田和良种良法,打造了闻名全国的“滇西粮仓”。其次,杨善洲实事求是抓多种经营。杨善洲因地制宜,对保山发展多种经营作了深入调研和科学布局,在保山潞江坝发展小粒咖啡产业、在昌宁、施甸等地大力发展茶业产业、在各个县市区发展甘蔗种植,兴建糖厂,使蔗糖产业一度成为保山支柱产业。三是杨善洲实事求是抓小集镇建设。杨善洲以隆阳区板桥镇为试点,总结经验,在各县区铺开,逐渐使保山的小集镇商贾云集、市场活跃、经济繁荣。
(三)杨善洲开拓创新的发展思路
杨善洲带领人民群众开拓创新、苦干实干。一是创新农业生产管理方法,推进农业科技革新。杨善洲尊重科学、重视人才,探索实验示范+推广、点+片+面、领导技术+群众的“三个结合”粮食生产管理新模式。二是探索小城镇建设、繁荣城乡商品市场。杨善洲要求各县以公社为中心建立功能相应齐全,满足群众多方面需要的小城镇,在全国率先吹响了加快小城镇建设和繁荣乡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号角。三是探索经济增长新模式,开启保山改革发展新征程。杨善洲通过发展涉农地方工业企业突破、矿电结合、内外联动等方式把保山的资源转变成了经济效益,把单一的支柱产业变为了群体支柱产业。
(四)杨善洲科学发展的思路
杨善洲深化改革,坚持科学发展。一是他强化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注重产业协调发展。下大力气组建了地区、县区、乡镇、行政村农业科技研究站所,大力培育优良品种;到基层推广良种和科学种植,使客观条件与主观意愿相统一,实现了保山粮食生产大突破。发展乡镇企业,优化保山产业结构。二是杨善洲坚持“两点论”+“重点论”。在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委领导期间,保山的蔗糖、茶叶、粮食、咖啡、扶贫开发等工作被列为不同阶段地委的重点工作,杨善洲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科学民主决策。
三、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对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幸福为最高追求
杨善洲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人民立场。启示我们,从价值观层面上讲就是像杨善洲同志那样树立人民群众至上的价值理念,实现党性和高尚品格的统一。从实践层面上讲就是像杨善洲同志那样自觉践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理念,关键在于推动农民增收。从工作方法论层面上讲,就是要像杨善洲同志那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当群众的学生。把身子往下沉,走到田间地头,走进农户,卷起袖子、挽起裤腿儿摸情况、解难题、增感情。
(二)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打造县域经济
杨善洲抓粮食生产、抓多种经营、抓小集镇建设、抓林业产业,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我们学习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就必须像他那样,深入调查研究,把准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了解群众的意愿和需求,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困,在劳动中更好地与老百姓交流,掌握实情,确定工作重点,集中力量突破,打开工作新局面。从保山各地实际出发,有序开发保山5县(市、区)特色优势,辩证理解县域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县域经济,扬长避短,实现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打造特色县域品牌。
(三)创新产业模式——提质农村产业发展经济效益
学习杨善洲创新产业模式。一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政府财政是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实现科技创新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并建立长期投入机制,满足不同程度资金需求。二是培育和引入农业技术创新人才,提高农业从事者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素质,加快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万众创新、尊重知识与人才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创新培育和运用,全力挖掘知识产权创新潜力,努力提高知识产权创新培育和保护工作水平完善知识产权保护。
(四)发掘新增长点——建成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链
杨善洲同志担任领导干部期间,围绕人民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需求开展工作,实现了保山产业协调发展。这就启示我们在农村“三产业融合”过程中对产业进行横向、纵向上的优化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一方面,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初、深加工相结合,从政策、资金、人才等多方面支持保山5县(市、区)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延伸。另一方面,增加产业链的横向延伸,同时引导各类经营主体协同推进农村产业发展,通过“产业联盟+企业+特色园区+农户”“党组织+合作社+公司+农户”等方式,延伸农村产业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指导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杨善洲产业发展思路蕴含着“最美奋斗者”坚定的人民立场、深厚的人民情怀、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为新时代党员干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留下诸多启示,非常值得学习借鉴。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