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昌山寨,遇见一场幸福的婚礼 (人在旅途)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被“装扮一新”的新郎官。
省级非遗文化——阿昌族婚俗:“长筷戏新郎”。
美丽的阿昌新娘。 许庆陵 摄
蒋 蕾 文/图
●当宾客们全部用完餐,新娘家院子里面的“场”也已准备就绪,接下来就要进行婚礼当天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长筷戏新郎”。在龙陵阿昌族传统婚俗中,“长筷戏新郎”于201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腊八刚过,大地还笼罩在一片寒冷之中。而阿昌族姑娘赧秀娟的心里,却燃烧着一团暖暖的火。腊月初十,她就要和心上的人儿结为夫妻,一起经营未来,一起照顾父母和家庭。初九这天,家中已挤满亲朋,她换上最美的裙子、戴上最漂亮的花朵发饰,微笑着迎接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到来。
芒麦村地处龙陵县龙山镇西部,是腾冲市蒲川乡、德宏州芒市江东乡与梁河县桤木林乡三地的交界处。在这个国土面积为31.7平方千米的村庄,有15个村民小组、600多户3000人左右,其中,阿昌族就有近千人。赧秀娟家所在的蛮旦一组是一个阿昌族村民小组,在龙山,“蛮旦”是阿昌族聚集区的统一地名称谓。这里的老一辈农人主要靠种植稻谷、玉米、茶叶、烤烟及畜禽养殖为生,近年来,人们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开始逐步发展坚果、糯橄榄等产业,生活蒸蒸日上。
民风淳朴的阿昌族在婚恋观上崇尚恋爱自由。这场婚事的新郎官郭彩权就是汉族,他在两年前于车站邂逅赧秀娟,两人将这段良缘最终发展为相许一生的誓言。家住龙山镇河头村的郭彩权此时也在心怀一团热火地等待——今晚,待家里人给新娘家的舅舅们送去烟盘,明天,他就要牵上新娘的手一同回家。
四下漆黑的山寨夜晚,两个新人家里灯火、篝火交映;蜡烛、喜糖红红。
赧秀娟的父亲赧昌贤在忙出忙进招待客人的同时,心中有着对女儿出嫁的不舍。50岁的赧昌贤和妻子赵美玉膝下一双儿女,秀娟是大女儿。他们这一辈,兄弟姐妹很多,“一女出嫁,九族该知。”当两人的15个兄弟姐妹加上三亲六戚齐聚一堂,便成了一场家族的婚礼,也有了盛大的仪式。
“安箱”是婚礼前夜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传统的阿昌族婚礼习俗中,当经过换手艺(相送、回礼、再赠送、再回礼)、三媒六证、合亲(合天婚、提亲、明家族、择日子)等一系列确定嫁娶的程序后,新娘家就要为嫁女儿做精心的准备。当天,家里祭祀了寨神、宴请了宾朋;晚上,新郎家的代表如期送来烟盘。随着一切就位,安箱仪式便在新娘家正式开始了——
“小小箱子四四方,老君差(遣)个弟子来开箱,从此今日开箱后,绫罗绸缎装满箱!”
客堂里,一盏家中最亮的灯照着天地君亲师位下围坐的一家人。新娘的伯伯叔叔舅舅姑姑婶婶们大都换上了民族服饰,已婚妇女们则特意戴上大红色的高包头,装点出一派浓浓的喜庆氛围。当婚礼司仪高声喊出开箱辞后,一个第二天将要随着新娘去新郎家的大木箱被人打开。秀娟的至亲们带着各自为她准备的礼物有序地走到箱前,将礼物整齐地摆放进箱子里,他们在心中深深地祝愿着秀娟一生幸福。
没有喧哗,这一家阿昌族人上一辈对下一辈的爱温暖又温柔。许是人人都像秀娟的爸妈一样对家里这个女儿的出嫁感到不舍,淳朴的人们淳厚的感情也让这桩婚事显出了格外的神圣与庄重。待所有家人的礼物安放完成,箱子在关箱辞的唱响中缓缓合上。新娘秀娟也给每位家人准备了礼物,大家纷纷拥抱,把祝福的话说了又说……
天蒙蒙亮,山中雾气尚未散去,25岁的新郎郭彩权就在一帮接亲队伍的簇拥中走向了新娘家。这天正是腊月初十,他马上就要把心上的阿昌姑娘赧秀娟迎娶回家,而在此之前,还有一些小小的“考验”需要他去经历。
一盆盆冷水迎面泼来,泼水的姑娘们笑得前仰后合,郭彩权浑身湿透却心里暖和。在阿昌家,这一盆盆冷水寓意着衣食(湿)无忧、幸福吉祥,同时,也藏着让新郎头脑清醒,以后见到别的姑娘不能动心的叮嘱。
鸡、鱼、芭蕉芯、水菜、芋头——一色质朴却美味的山里人家逢年过节的菜肴,虽然品种不多,但席间总是给人添了又添。上午9点左右,人们已经开始了婚礼当天的第一道宴席,四面八方的寨邻似乎都来了,摆满新娘家门前小道的无数小方桌前都坐满了服饰缤纷的身影。新郎在一旁不停洗碗,客人们陆陆续续走,又陆陆续续来,似乎无穷无尽。伴郎们在一旁调侃着,新娘子也忍不住捂着嘴看着新郎洗碗笑个不停——要娶阿昌家的姑娘,勤劳能干可是第一条件哟!
当宾客们全部用完餐,新娘家院子里面的“场”也已准备就绪,接下来就要进行婚礼当天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长筷戏新郎”。在龙陵阿昌族传统婚俗中,“长筷戏新郎”于2017年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见新郎头戴插花草帽、颈挂各色蔬果被人们推挤到一张放着无数盖碗的桌前,大家将提前找来的两棵枝长叶茂的竹子架在新郎肩上做“筷子”。竹子的中间已用红色的丝带分段捆起,新郎被众人指挥着一一开碗夹菜送给指定的人,这一环节大家既可以和新郎讨要红包,又可以借机“戏弄”他去夹诸如煮鸡蛋一类很难夹住的菜,更可以冷不防抖动一下竹梢,让新郎一次次夹不到菜……一个小院里欢天喜地、笑声不断。爱玩是人的天性,在“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婚礼现场,人们又怎能不把所有激情和快乐释放?
待这些环节完成,新娘就该“哭嫁”,跟着迎亲队伍去新郎家。龙陵县阿昌族学会的赵兴敬告诉我们,随着越来越多的阿昌族青年外出接受高等教育,这些年举办的传统婚礼其婚俗过程、婚庆器具已有不同程度的简化,服饰也出现了一些变化和“改进”。但今天我们依然感谢能在此见证一场仿佛来自古老时光里的幸福而甜蜜的婚礼,也衷心希望当地能将自己的传统婚礼、婚俗保护好、传承好,让越来越多的人有机会到龙陵来观摩、参与和体验。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