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幸福的方向——司莫拉返乡就业创业人员剪影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以前,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名不符实,泥烂路滑、安于现状、愁容满面是真实写照,为了走出困境、改变现状,村民大多选择外出。近几年来,司莫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康庄大道、奋发图强、笑逐颜开,成为对它最生动的描写。
“让幸福的地方更幸福”的嘱托吹响了回家的号角,怀着对家乡的热爱,故土的眷恋,外出的村民纷纷又回到村里,扎根司莫拉、建设司莫拉,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走进司莫拉,美好的瞬间时时有,幸福的影像处处是,且跟随记者的脚步,在别人的故事里感受幸福、品味幸福、寻找幸福。
致富不忘乡亲的守土人
早上10点过后,司莫拉的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在村子的中心区域,经营当地土特产品、旅游文创产品、佤族特色商品的店铺前都有游客在挑选商品、打卡拍照。在这些店铺中,赵仁新的“佤乡情”特产店无疑是最吸引人的,门前摆放的木雕、木鼓,再加上门头、招牌、店铺装饰、产品摆设都充满了浓郁的佤族特色。此时,身着民族服装的赵仁新走出店铺,和着欢快的佤族歌曲敲起了木鼓,游客也随之打跳起来。
赵仁新敲木鼓。 王曼华 摄
赵仁新是司莫拉村的一名普通村民,之前,他一直外干工程,还在北海湿地开了一家店卖青稞酥。2020年,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业,敢想敢干的赵仁新嗅到了商机,便果断回到司莫拉创业。
也许是在外打拼多年看得多思路活,赵仁新创业不局限于自己开多少店做多少买卖,而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司莫拉的民族特色、生态优势,把氛围拉满,把热度拉高,让所有村民都能参与进来,共同享受司莫拉发展的红利。基于此,他把自己的店铺让给别的村民经营,仅收房租,不收水电费,只有一条就是帮自己卖商品。他说,表面上看是吃亏了,但实际是自己不用被困在店里,还省了雇人的工钱,也能让经营店铺的村民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
永远要走在别人前面,是赵仁新创业秉持的一个理念,于是他又开始把眼光投向新兴产业。此前,他曾做过自媒体,有着一定的经验。2024年,他投资40余万元开了一家以拍摄佤族风情为主题的旅拍店,本来对收益没抱太大期望,没想到一经推出,便受到了游客的欢迎,大大超出了他的预期。如今他又有了新想法,把旅拍店交给别人来打理,自己做一个专项管理者,寻找更多致富路子,带动更多返乡村民就业创业。赵仁新说,能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对一个家庭来说很重要,否则,赚再多钱,亲情缺失了也枉然,我能带一个是一个。正是这份情怀,他将自己创建的农特产品品牌取名为“守土人”。
如今,赵仁新的店铺已经升级为集土特产、茶楼、休闲小巷、旅拍于一体的综合型店铺,2024年实现收入20万元,为16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幸福的日子比糖甜
咚,咚,咚……1月13日一大早,记者刚走进司莫拉佤族村就听到一阵木头捶打的声音。原来是李英和她的哥哥在自家摊子前做酥糖。临近过年,随着游客增多,李英家酥糖的销量也在不断上升,怕游客太多忙不过来,兄妹俩便早早起床忙活起来。
只见李英哥哥站在摊子后的铁锅前,把芝麻、瓜子仁、葛根粉等倒进铁锅里进行搅拌、翻炒,待酥糖成团后放到案板上用木槌捶打成片,然后切成小块,而李英则一面负责包装糖块一面招揽顾客。
李英卖酥糖。 王曼华 摄
纯手工制作的酥糖是司莫拉的传统小吃,口感酥脆香甜,也是当地村民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一种零食。2016年,李英把娃娃和老人留在家里,和丈夫、哥哥到城里做酥糖卖,生意勉强够维持生活。李英说,在城里做生意要租房,生活开支大。生意好自己累不赢,生意不好压力大。比起为讨生活而吃的苦,李英觉得,对老人和娃娃的牵挂才是自己心中最大的苦。
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了4年。2020年,司莫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周边村子的村民,看到来司莫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发展前景那么好,李英便和家人来到司莫拉,在“什么都好卖”的小卖部前租了一个摊位,仍然以卖酥糖为生。由于是现炒现卖,再加上用的都是真材实料,她家的生意很不错。如今,她家6口人加上3个工人,9个人一共有3个摊位。李英告诉记者,游客多时,一个摊位每天的收入可达千元。“旅游有淡季旺季,收入也时多时少,但在家附近做生意,能照顾老人、孩子,感觉心里很踏实。”李英说。
夕阳西下,游客散去,李英和哥哥也准备收摊回家。经盘点,这一天的收入有2000多元,兄妹俩的心情就如这酥糖一般甜蜜蜜。
梦想绽放于故土
虽然离过年还有20多天,李发果家从大年初一至初五这段时间的民宿就已经被全部预订。为了给游客营造一个在家过年的氛围,让他们吃住得舒心,李发果早早就按习俗张罗起来,掸尘、洒扫、置办年货、筹备食材。虽然过年全家人都得忙起来,不能四处闲闲逛逛,但她说,好日子是苦出来的,况且现在的司莫拉天天都像在过年,所以忙的累的是身体,心情却是过年的心情。
李发果的好心情不仅是因为生意好、日子越过越红火,还在于她实现了开民宿的愿望。
孟祖洪领分红。 刘正凡 摄
2020年以前,李发果在城里的宾馆打工,10余年间,她从服务员做到了管理人员,逐渐积累了一些经验,她曾经想过开一家宾馆,但算算仅租金一年就要七八十万元,每月收入2000元的她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随着司莫拉乡村旅游业的发展,2021年,镇、村两级动员村民开民宿,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这一消息唤醒了李发果埋藏于心里的民宿梦。当镇、村干部找到她时,她便毫不犹豫地决定干。李发果和丈夫把打工积攒的10多万元和镇里为她办的35万元创业低息贷款全部投入进去,开始了自己的圆梦之路。“虽然有些经验,但真正要把它做成做好自己心里还是有些忐忑。”李发果说,还好从规划、设计到施工、业务培训,每一个环节都有镇上、村里的干部进行指导和把关,才让她的民宿顺利地做起来。
民宿建好后李发果经营得不错而且收益也很好,到2023年,她家的贷款还剩18万元。为减轻压力,早日让民宿真正属于自己,李发果以2万元的价格把民宿租了出去,毅然和丈夫到福建船厂打工还贷。2024年,夫妻俩怀揣10余万元回到司莫拉还清了贷款,继续经营民宿。
有了属于自己的民宿,李发果干得更起劲了,经营也更用心了。不会用电脑的她学会了上网,然后把民宿放到了网上。经营服务范围也从吃住扩大到乡村生活体验和灵芝、香菇、茶叶等本地土特产售卖。如今,仅民宿一项,李发果平均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旅游旺季甚至能达到2万元。
吾心安处是家乡
1月14日,司莫拉像过年一样喜庆、热闹。上午9点多,刚做了脚部手术的孟祖洪身着佤族节日盛装,拄着双拐来到分红现场。
10点,分红仪式正式开始。当主持人念到孟祖洪的名字时,他一步一挪走到主席台前,在分红名册上签名、按手印,然后喜滋滋地从工作人员手里接过一沓厚厚的人民币。今年的分红,他家分得最多,有12306元。随后他家还领到了合作社发的一对红灯笼,一套佤族服装和一个新书包。孟祖洪称这是合作社发给村民的“春节大礼包”。
35岁的孟祖洪初中毕业后到县城务过工,做过小生意,之后到福建打工。2019年年底疫情暴发,回家过完年后他没有返程,而是留在家里为将来打算。这期间,他亲眼看到、深切感受到村里发生的变化,还没想清楚做什么的他便决定留在村里打工。2021年10月,他在村里开起了摆渡车,每月收入3000元。妻子则到幸福餐厅打工,每月收入2200元。虽然夫妻俩的收入没有外出打工高,但孟祖洪说,现在活路轻巧,收入稳定,更重要的是还有一层保障。
李发果向游客介绍她的民宿。
孟祖洪说的保障就是合作社的分红。2020年,村里成立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入社的村民可以分到3种股份:第一种是身份股,每户入股10元,每年分红1000元;第二种是股东股,每股5000元,年底按收益比例分红;第三种是田、地流转金。前两种入股社员的分红都一样,差别在于第三种,孟祖洪家流转土地的面积大,每年的分红可达8000元。
有了这层保障,孟祖洪和其他村民一样心里踏实了许多。他说,合作社就是村里的火车头,它不仅为村民提供了就业、创业的机会,而且还把一家一户的土地收上来进行集中管理、统一招商、成片流转,投资回报率高不说,村民自己不用操心也没有压力,只需坐等年底分红。
“我们领到的不仅是分红款,更是致富的希望。”孟祖洪高兴地说。本报记者 王曼华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