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保山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画卷新 幸福生活成色足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考察,详细了解脱贫攻坚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情况,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司莫拉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传统农业产业基础上引导群众创新创造,立足特色资源,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村民增收致富与乡村振兴共荣。5年来,司莫拉接待游客超143万人次。2024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84元,比2019年增长117.4%。
保山市有隆阳区、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4个脱贫县(区),脱贫村413个,有脱贫人口93723户388137人。5年来,保山市牢记嘱托,持续打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组合拳”,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目前,全市18030户59602人监测对象中,已稳定消除风险10950户40024人,风险消除率67.2%。
一
“这几年,我们司莫拉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提升,为较好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创造了良好条件。”腾冲市清水镇副镇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自豪地告诉记者。
5年来,按照安全、通畅、生态、美丽的标准,司莫拉先后投入资金1.13亿元,建成了司莫拉游客集散中心、乡村振兴学堂、民俗文化体验区,实施了智慧消防系统、污水处理管网、消防管道、强弱电管道等建设,完善了司莫拉景区导览系统建设,建成1个星级旅游公厕,15套洗手设施。
要致富,先修路。保山市在“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融合好”农村公路上狠下功夫,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项目4881项1.97万公里,76个乡镇(街道)、956个建制村(居委会)通硬化路率、通客车率及通邮率均达到100%,70个乡镇(不含城区街道)通三级路55个,9751个自然村通硬化路8193个,广大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的交通基础。
目前,全市已创建市级“四好农村路”示范乡镇13个、示范村33个。如今,保山农村出行难题已得到根本解决,交通助力乡村振兴水平不断提高,农村物流网络不断完善,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道路通畅的同时,以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污水、村容村貌提升等群众关心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更是擦亮了全市乡村振兴的成色。
隆阳区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总体要求,全力补齐“小角落”里的“民生短板”。目前,已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改建5500座、公厕改建52座,全区共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130788座,覆盖率达到79.23%;摸排并整改不符合标准规范的问题厕所360座,群众满意度达99%。
隆阳区以资源化利用、生态化治理为主,扎实推进生活污水治理。目前,已有152个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板桥镇双脉村采用“化粪池+厌氧池+稳定塘”的方式处理生活污水,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拿出7000元用于氧化塘维护,确保污水处理设施建管并行。
施甸县围绕提升人居环境舒适度,打造面貌焕然一新的“高颜值”农村。将志愿者服务活动同提升村容村貌结合起来,成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以背街小巷、沟渠河道、道路两侧等部位为重点,对房前屋后私搭乱建、垃圾乱扔、污水乱排等“脏乱差”突出问题进行整治。
“十四五”期间,保山市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抓点成典、推典成景,确定分级分批创建2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0个精品示范村、1000个美丽村庄。其中2022年启动建设25个精品示范村、150个美丽村庄。
目前,全市创建腾冲市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和8个绿美乡镇、20个省级绿美村庄,累计绿化面积27.73万平方米、植树9.3万株,新增、改造小花园457个、小菜园3329个、小果园106个。
在乡村振兴试点建设上,保山市始终坚持做到既积极主动作为、又稳妥有序推进,不搞形式主义和形象工程,防止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目前,隆阳区潞江坝一二三产业融合加农旅的试点建设初见成效。腾冲市固东镇“深闺里”、曲石镇“下表院”、五合乡“帕连”,昌宁县漭水镇黄家寨等乡村振兴试点成效初见。
二
保山市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全面实行市、县实职领导帮扶包保责任制,每户落实1项以上开发式帮扶措施,确保巩固与衔接“落得实”。
认真落实脱贫人口持续增收3年行动计划和脱贫人口产业、就业促增收12条措施,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331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8.35%。
着力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1069个,建设45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630人。2024年前三季度,全市脱贫人口人均工资性收入达9300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6.15%,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1元、排全省第5位。
深入实施易地搬迁“百日攻坚”行动,开展后续扶持存在问题专项整治,落实巩固拓展易地搬迁脱贫成果32条措施。聚焦稳得住、能致富、可持续的要求,建成“微菜园”60个、种植业基地122个、养殖业基地105个,受益搬迁群众1.67万户7.22万人。
作为农业产业的根本,保山耕地质量稳步提高。到2024年,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42.87万亩,占全市“三调”耕地面积388.42万亩的62.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保山着力推进设施农业有序发展。2024年,新建标准化种植大棚1.7万亩,建设规模养猪场704个,新增设施化渔业养殖0.9万立方米。预计全年高原特色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300亿元以上。
目前,全市有农业企业累计9288户,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74户。昌宁翁堵镇获2024年产业强镇(茶叶)项目支持,腾冲清水镇等产业强镇项目有序推进。同时,争取沪滇协作资金2719万元,打造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村、施甸县姚关镇山邑社区朱市冲等4个示范点。
保山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载体,通过全面消除空壳村,持续壮大一批薄弱村,巩固提升一批富裕村,培养一批经济强村,农村集体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22年,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实现每3年上一个台阶。
保山用足用活用好巩固衔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不断完善财政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24年,全市到位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资金9.04亿元,投入产业发展5.73亿元,中央、省级财政衔接资金投入产业比例分别达65.02%、58.25%。
围绕“1+10+2”重点产业,打造咖啡、茶叶、石斛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链群,做足做实“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的全产业链文章。
持续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提升农民合作社质量。目前,全市共有合作社3298个、家庭农场892个,建成5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6个省级精品咖啡庄园。
三
2021年,司莫拉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机场、茶博园、热海的旅游联动助力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由此开启了清水镇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模式。
腾冲市在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火山热海景区现有员工544名,雇佣的员工63.6%为腾冲本地人。和顺古镇景区拥有40类岗位400名员工,大部分员工是本地人。
2022年,清水镇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430元,相较2019年的11490元,增长了42.99%。2023年,和顺镇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560元,比2019年的13277元增长了39.7%。目前,2个景区共为当地乡镇创造涉旅就业岗位近4000个,真正让当地群众共享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
目前,和顺全镇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185户,较2019年末的1562户,增长39.9%。民宿产业欣欣向荣,现有民宿528家、床位6497个。全镇一半以上的人口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发展,村民们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24年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323元,相较2019年的13277元,增长了53.1%。
龙陵县积极学习借鉴上海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先进经验,以沪滇协作支持为重点撬动杠杆,围绕“鱼米之乡 魅力龙江”农旅小镇的目标,对龙江乡发展进行全域规划,将弄岗村和弄玲村作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探路人”,建成了集生态农业、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农业公园”——龙江稻田公园。
这几年,保山小粒咖啡享誉世界。咖啡产业的迅速发展,有效带动了保山咖啡种植区的乡村发展,推出的咖啡文化园、咖啡产业园等咖啡工业旅游路线游客暴增。
隆阳区全力推动“咖啡+文化、咖啡+旅游”融合发展,6户企业入选云南省精品咖啡庄园,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带动农户1.42万人增收。
采取“党建+公司+合作社”“党建+电商”的模式,有效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在电商赋能上发力,搭建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助农增收。
目前,龙陵县有电商个体443个、电商企业175户、电商直播基地27个、电子商务从业人员1000余人。2023年,全县完成电子商务交易额26.1亿元,网络销售额12亿元。龙陵已有上千名青年回到家乡。
保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筑梦计划”,选择返乡创业,当起“新农人”,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龙陵县聚焦这一群体,用心用情联系服务广大返乡青年人才创业,不断壮大青年创业队伍。
保山深入开展“技能致富、人人持证”行动,累计培训脱贫劳动力2.77万人次,完成全年目标的102%,培育脱贫村(社区)致富带头人1833人,413个脱贫村均达到3人以上。本报记者 黄宝洲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