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担使命 感恩奋进谱新篇 ——司莫拉佤族村五年发展成就综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020年1月19日,初春的暖阳穿透暮冬的微寒,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和深切牵挂,来到了边陲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对于司莫拉而言,5年时光如同涓涓流淌的河水,承载着记忆的舟楫,从过去驶向未来。
这5年,发展的春风吹遍了清水的村村寨寨,司莫拉各族群众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牢记殷切嘱托,感恩奋进,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了新成就,广大佤族群众的美好愿望由梦想变成现实,司莫拉的幸福道路越走越宽阔。
阿佤人民心向党
5年来,清水镇党委带领司莫拉各族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将殷切期望转化为奋进力量,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
以大党建引领大发展,司莫拉始终坚持中寨党支部关键引领作用,遵循“村党总支部、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紧密架构,齐心协力铸就坚不可摧的基层战斗堡垒,凝聚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力量。教育引导党员当先锋、作表率,广泛开展“党员亮身份”“公开亮承诺”活动,党员中心户充分发挥独特的桥梁和示范作用,扎根群众,成为党联系群众的温暖纽带,确保党的声音精准传达到每个角落,党的政策有效落实到每家每户,带动群众积极投身乡村建设。全面开展党支部规范化建设,司莫拉中寨党支部先后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云岭先锋红旗党支部”。
持续开展“自强、诚信、感恩”教育,以“拥护核心 心向北京”为主题,通过讲好一个生动故事,规划一批体验线路,提升一个教学品质的“三个一”举措,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关怀、司莫拉的巨大变化和佤族儿女的幸福生活,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讲述好、宣传好人民领袖爱人民、人民领袖人民爱的“情满司莫拉”故事。
开门问策、集思广益,将党的创新理论课堂搬到田埂上、火塘边、院坝里,让群众结合落实惠民政策谈感悟、提建议、话发展。抓住群众增收关键点、找准产业发展切入点,民主协商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美丽公约。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司莫拉保护好佤族村寨特色,全力打造有文化传承、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幸福司莫拉。
村庄容貌焕新颜
佤族群众对自然的敬畏和深厚感情让司莫拉的生态环境得到精心呵护与持续改善,历经五百年风雨洗礼,依旧保留着自然和谐、古朴天成的原生韵脉。
5年来,司莫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促进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完成了寨门、寨内栅栏改造、寨内绿化、幸福树公园、幸福小巷、紫藤长廊等寨内环境整治和“透绿”工程建设。全村农户完成卫生厕所改建,整洁平坦的石板路通往农户家门,房前屋后满是绿植,本土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房屋掩映在绿树林中,外围土黄色墙体描绘着佤寨特有的文化符号与图案,庭院宽敞明亮,厕所干净卫生,污水统一收集,昔日的“篱笆房”摇身一变成为“最美庭院”,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静谧祥和的乡村生活相映成趣。
5年来,司莫拉完成了云谷公园1.2公里慢行系统、科普观光水车集群、旅游步道建设。2022年以来,分别以“勤劳致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乡村振兴”“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种植了50亩独具特色的彩色水稻,吸引全国各地游客前来拍照打卡,不断丰富了旅游业态。
找准生产生活生态之间的平衡点,司莫拉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贯穿于打造幸福佤寨全过程,彰显古村落的新风貌。5年来,打通“公路网”、织密“安全网”、完善“污水网”,按照“安全、通畅、生态、美丽”标准,投入资金1.13亿元,建设了司莫拉游客集散中心、乡村振兴学堂、民俗文化体验区,实施了智慧消防系统、污水处理管网、消防管道、强弱电管道等建设,完善了司莫拉景区导览系统,建成星级旅游公厕1个,洗手设施15套。2021年,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与机场、茶博园、热海旅游联动,形成了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融合发展道路宽
5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村民李发顺家与村干部、乡亲们拉家常,详细了解脱贫攻坚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他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司莫拉用一场华丽蝶变回应这份殷殷嘱托,积极探索党组织领办合作社,在传统农业产业基础上引导群众创新创造,立足特色资源,拓展乡村旅游新业态,实现村民增收致富与乡村振兴共荣。5年来,司莫拉共接待游客超143万余人次。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884元,较2019年增长117.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们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有较好的旅游基础,可以采取‘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等方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基层治理上下功夫。”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寨党支部书记赵家清参加完党的二十大回到家乡,与司莫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监事、理事讨论起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中寨党支部以合作社为载体,富民强村为目标,通过“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创办了司莫拉幸福佤乡旅游专业合作社,将全部农户吸纳为合作社社员。由腾冲市国有公司作为项目开发主体,注册成立了腾冲清水司莫拉幸福佤乡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中寨景区的保护、开发与经营,合作社社员与公司建立一事一协议(合同),承接公司经营范围内相关业务。景区维护、交通疏导、环境卫生等工作岗位优先从村民中选拔任用,村民人人有事做,家家有奔头。
为了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鼓足群众的“钱袋子”,司莫拉还深入推进品牌建设,植入大米粑粑、佤族绘画、佤族服饰、饮品茶艺、清廉文化、多肉盆栽等不同特色业态。设计开发红茶、果酒果酱等系列产品,打造帆布包、风情伞、木鼓、木雕等文创精品。合作社还充分挖掘寨内闲置土地资源,将其有效整合并加以利用,按场次出租民族文化活动广场,为全国各地旅行社、旅游团队提供举办篝火晚会场地。5年来,共出租187场次,实现收入18.7万元。建设11个商铺,打造司莫拉农特产品一条街,设置28个流动商铺,实现商铺租金年收入超55万元。2024年,合作社实现收入110余万元,5年累计分红93.9万元。同时,持续开展民宿、农家乐、茶艺师、种植养殖、农民画创作、导游等培训,大力引导和帮助各族群众参与其中,提升村民的创收技能,拓展创业路子。目前,村里的外出务工人员纷纷回乡发展,建设农家乐10户、民宿4家,从事农特商品售卖40户,77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
乡村善治幸福浓
生活幸福不幸福,还得乡亲们说了算。基层善治是保障民生福祉的关键环节,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司莫拉将基层治理作为连接党心民心的桥梁纽带,不断推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自己的家园自己管。”司莫拉积极推广末梢治理模式,成立中寨美丽村庄建设管理委员会,推行巷长制,成立自管组,实行“门前三包”,引导激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点为载体,打造“石榴籽宣讲队”,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组建佤族歌舞团队,建设民俗文化陈列馆,通过举办文艺演出、音乐会、传统体育赛事、传统节日、篝火晚会等活动,传承佤族民间歌舞、曲乐、服饰及民俗风情,和各族群众共舞,同八方来客共欢。2024年9月,司莫拉所在的三家村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自己的村庄自己治。”司莫拉深耕细作基层治理这篇大文章,坚持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以自治增活力,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美丽公约,推选党员中心户,确定矛盾调解员、安全监管员、文明宣传员,群众自治基础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以法治强保障,法律服务团队驻点服务、入户服务、按需服务,在重大节庆日普法、以案释法,签约专职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推动法治服务无死角、法律帮助无盲区。以德治扬正气,评比党员经营户、最美庭院,开办道德讲堂,通过身边人讲述身边事,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充分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2021年三家村被评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自己的故事自己讲。”火塘会是司莫拉上接天线、下接地气、中接民心的拿手绝招,它有效增强了广大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决心,村民的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用心编织基层民主这张大网,努力践行基层民主“五个坚持”工作模式,坚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结合实际,按照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的要求,司莫拉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化协商议事平台,全面搭建有事好商量的镇、村平台,弘扬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如今的司莫拉不仅“外在美”更具“内涵优”。
“凯歌而行,不以山海为远;乘势而上,不以日月为限。”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奋进征程中,司莫拉正奋楫逐浪,无畏征途崎岖坎坷,以笃行之力擘画发展宏图。 腾 宣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