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坚持保护为先推动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保山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希望云南“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腾冲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指出,“云南生态地位重要,有自己的优势,关键是要履行好保护的职责。”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赋予了保山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新定位、新使命,为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
坚持保护为先推动保护与发展良性循环
——保山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上)
本报记者 董国平 实习记者 李瑞清
司莫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腾冲市清水镇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距腾冲市区13公里。司莫拉,佤族语的意思为“幸福的地方”。这是一个有着500多年历史的佤族聚居地,一个民族文化保存相对完整的原生态村落。
司莫拉依山而建。青山环抱,古树、古井、古建筑彰显原始生态之美;木鼓亭、水碓房、寨心桩是佤民族文化的特色标志。在司莫拉东南边有一片榕树林,叫“大箐古榕树群”,共有11棵古榕树,树龄均超过500年。在大箐古榕树群下还生长着许多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桫椤。桫椤树边有不少山泉水池,水池清澈见底。在古榕树林中栖息着许多野生动物,每天鸟唱虫鸣,清风徐徐。到了夏季,听蛙声一片,绿意盎然。
据林业科技人员介绍,司莫拉这些榕树学名叫笔管榕,这片榕树林属于季风常绿阔叶林,也就是亚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带。
为什么这片古榕树林会在司莫拉佤族村长期根繁叶茂?在司莫拉村民的眼里,这片古榕树林是司莫拉村的神树林,是祖先的化身,榕树护佑着村子的安全,当地村民按照传统,在很小的时候就会拜祭某棵古榕树作为自己的另一位“父亲”,让他们保佑自己健康成长,长大后幸福生活。
司莫拉村民的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体现了滇西人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朴素认识,与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十分契合的。在司莫拉,这片古榕树林是当地的水源林。长期以来,司莫拉村的生活用水都来自这片古榕树林内,村寨生产生活离不开这片古榕树林。在这片古榕树林东南角400多米处,有一个叫龙塘的泉眼,其水源便主要来自这片古榕树林,是下游大寨村等地1000多名村民生产生活的生命之泉。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考察。此后,到司莫拉来的游客络绎不绝,村寨中民族文化广场、“样样都好卖”小卖部等都成了游客重要的打卡点,大米粑粑成为热销品。
“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佤族村看望慰问乡亲们时的殷切期望。村民们始终牢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促进三产融合高质量发展,推进司莫拉的美丽乡村建设。如今的司莫拉佤族村已经是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3A级旅游景区。村民们的幸福感不断提升,司莫拉佤族村正沿着幸福的方向阔步前进。
高黎贡,形成五种保护模式
高黎贡山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方。丰富,但也脆弱,这是众所周知的特点。近年来,保山各级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核心要义是保护”这一观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织密“五张防护网”,形成了高黎贡山五种保护模式。
织密人员巡护网。建立不同层级的联防联治机制,布设巡护线路120条约1000公里,设置管护哨卡、防火检查站72个,聘用专职护林员260人。
织密森林防火网。以推进“林长制”为抓手,建立市、县、乡、村森林草原防灭火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将保护区划分为333个责任网格。
织密跨境保护合作网。加强与缅甸有关各方开展事务合作,建立火源管理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联防联控机制。
织密智慧防护网。在保护区重点区域建成5套集可见光、热成像为一体的“森林眼”视频监控系统,提升保护区智慧化、数字化管理能力。
织密科研监测网。在保护区设置32块植物植被样地、15条鸟兽监测样带、4个两栖爬行类监测点、4条鱼类监测样线、20个人熊冲突监测点,设置红外相机800余台,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环境监测。
这些措施,形成了高黎贡山生物生态保护五种保护模式:
社区共管模式。成立以百花岭农民生物多样性保护协会为代表的28个共管委员会,夯实社区共管基础,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的工作机制。
影像保护模式。用真实、精美、直观的影像向公众展示高黎贡山的壮美神奇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做到有图有真相,提升了公众保护意识。
近地保护模式。开展大树杜鹃等52种珍稀濒危特有植物引种繁育、回归种植等近地保护工作。
走廊带保护模式。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小黑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之间建起了生物走廊带,连通了保护区之间的生物通道。
五级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将保护区资源管护责任落实到人、落实到山头地块。
经过不懈探索努力,高黎贡山生物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了连续25年无较大森林火灾、无严重生态环境破坏、无重大资源损失。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得到良好保护,森林覆盖率由建区前的82.3%增加到93.7%。野生动物种群数量逐年增加,至今已发表和记录新物种627种。生态服务功能显著,生态外溢价值巨大,经对比2010年和2018年“云南省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从431.42亿元增长到498.32亿元。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升,保护区周边社区形成了“人人参与保护,共建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
“三大保卫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走进保山复烤厂,宽敞整洁的道路四通八达,两旁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山石、树木、溪水、厂房交织成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保山复烤厂是保山建设“绿美园区”的一个范本。2023年以来,保山完成“绿美园区”投资2704.36万元,总绿化面积394899.4平方米,植树量3000株。建设污水管网26.15公里,投资8000余万元,全市5个开发区均获评省级“绿美园区”称号。
“绿美园区”建设只是保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一项内容。工作中,保山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持续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打响了蓝天、碧水、净土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保卫战”。
蓝天保卫战扎实开展。以细颗粒物和臭氧为重点因子,抓实工业源头治理、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秸秆综合管控和野外防火工作、扬尘精细化管控、餐饮油烟管控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工作。2024年,保山中心城区优良天数比率99.7%、细颗粒物(PM2.5)浓度17.7微克每立方米;其余各县(市、区)优良天数比率均为100%。
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全力做好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分析,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严格固定水源日常管理。全市2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优良率100%,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3638吨,氨氮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500吨,均已达到省级考核目标。全市8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优良率为100%。深入打好东河水污染治理攻坚战,坚持系统治理,推动一河之治向流域之治转变。2024年全年沙坝国控断面水质为Ⅱ类,石龙坪和叠水河桥断面水质均为Ⅲ类。
净土保卫战稳步实施。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强“一废一库一品一重”环境监管,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一住两公”变更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评审地块21个,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完成尾矿库、堆场汛期污染隐患排查整改36个,涉铊污染企业排查47个,工业固废堆存场所的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改25个。全市各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率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2.46%,2024年度治理率56.9%,超三年攻坚任务5.56个百分点。
“三大保卫战”全面打响,保山各项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指标排在了全省前列,全市能耗强度下降16%,超额完成省级下达目标3个百分点;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24%,完成省级下达指标;全市共划定城镇开发边界213.0177平方公里,全部为集中建设区。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