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五,我们奔赴新征程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张应强在训练中。
郑转玉在巡山途中。
饶兴田和他的甘蔗地。
彭汉林在岗位上。
新年新气象,奋斗正当时。
2025年的首期《百姓故事》以“小人物有大情怀”为编辑核心,采编了四位普通百姓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的动人故事以及他们对2025年的美好期望。
新的一年,《百姓故事》将继续以“与奋斗相伴,与美好同行”为总基调,凝心聚力关注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切实关注社会各个层面百姓民生的大事小情,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用心用情讲好保山故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为构建平安和谐美丽新保山贡献力量。
奋斗的人生最精彩。人生的美丽,在于用尽全力去书写;人生的可贵,在于让生命更加饱满与丰盈。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努力过好当下,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生长,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热烈而滚烫,美好而实在。
新的一年,让我们全力以赴奔向自己的梦想,在辛勤的耕耘中,收获新征程中满满的成长和丰硕的果实。
——编 者
“训练标兵”张应强:时刻准备着向前冲
杨华娟 文/图
“消防员没有假期,元旦、春节期间是我们确保市民安全过节,严守阵地的重要节点。我们要时刻准备着向前冲……”2025年元旦,正在训练场上锤炼技能的消防员张应强这样对笔者说。
今年25岁的张应强,是保山市消防救援支队升阳路特勤站消防员,三级消防士消防救援衔。自2019年12月入职以来,张应强本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热爱消防事业的饱满热情,工作积极,踏实肯干,苦练本领,英勇奋战。因训练工作突出多次被支队评为“训练标兵”,并被表彰为“优秀消防员”,2023年参加全省第六届“云岭利剑”执勤岗位练兵比武竞赛取得绳索攀爬科目全省第一名的好成绩,2024年荣立三等功一次。
作为一名“训练标兵”,张应强在训练中的刻苦努力被战友们传为美谈。2023年备战全省“云岭利剑”执勤岗位练兵比武竞赛期间,因为大强度、高负荷的训练,张应强的身体出现了伤痛,但他克服伤病积极参训,对待训练项目反复钻研、刻苦练习,甚至手练掉了皮,脚磨出了泡,练得浑身酸痛,第二天依然投身训练场。这位永不服输的热血男儿,在训练场上仿佛忘却了一切痛楚,看到一次次提高的成绩,他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训练场上,他时刻牢记自己的目标,不断给自己加压,要求自己不怕苦不怕累,“别人练不怕,自己练不停”,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为了更好地突破自己,他经常一个人在训练塔下反复练习踩绳动作,带着绑腿拉单杠,正是凭着这种对训练的热情,不怕苦的精神,在2023年全省“云岭利剑”执勤岗位练兵比武竞赛中,张应强拿到了绳索攀爬科目全省第一名的优异成绩。
张应强虽然入职时间不长,但他敢于拼搏、不畏艰险,始终与队员们一同冲锋在前,是救援场上名副其实的“尖兵”。近年来,张应强先后成功参与处置“5·21大理漾濞地震”“5·17大柱山隧道事故”“5·02保山瓦窑地震”“3·09大瑞铁路保山隧道事故”等急难险重救援任务,圆满完成二十大消防安保及“应急使命·2023”地震演习工作任务。2021年2月,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仓库发生火灾,过火面积2000平方米,1个存储仓库发生爆炸。面对火场复杂多变的情形,张应强作为攻坚队员,与带队干部组成突击队先后3次抵近仓库实施控火灭火,最终历时8个小时的艰苦奋战,成功排除险情。2021年4月,保山市隆阳区工贸园区地下管廊3名工人被困,张应强主动请缨参战,作为攻坚队员先后5次深入地下管廊对被困者实施救援,经过2个多小时的不间断奋战,最终成功将被困人员救出。
职责为上,使命至高。张应强作为基层一线消防员,始终在自己默默无闻的工作岗位上,用英勇拼搏的精神践行崇高的理想,用优异的工作业绩展现人生价值,用无私的奉献体现自己的不凡壮举。
“护林女将”郑转玉: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赵欢欢/文 尹纯助/图
“进入森林防火期,大家都要注意用火安全,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新年伊始,在龙陵县象达镇坡头田村的赶集日,国家第一批生态护林员郑转玉和她的同事们便给前来赶集的父老乡亲发放宣传单,并耐心细致地向大家讲解森林防火的有关知识和法律法规。
“我生在大山,热爱大山,保护好绿色生态资源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生态护林员,我期望2025年我们守护的山林平安无事,万事顺意。”郑转玉用最朴实的话语对记者说。
在坡头田村,提起年近60岁的郑转玉,乡亲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对于只是小学毕业的郑转玉,她深知“学好才能干好”。2016年被选聘为生态护林员之前,她对林业知识知之甚少。为了补上短板,除了上山巡护,她还会自己练习写字、学习相关林业知识,在她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的“拐脚字”记录着点点滴滴的工作日常。
“这久工作比较忙,连日来,我们生态护林员每天早上八点就要从家出发,整天在管护区内巡护蹲守。郑转玉虽然是一名女性,但她时刻冲锋在前,工作认真负责,还很有想法,充分展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风采。”说道郑转玉,同事纷纷夸赞她的爱岗敬业精神。
同事口中的“郑转玉有想法”,充分体现在她善于总结与分析,探索创建了“1+3+4”生态管理工作法。即“1个微信群”“每天3报告”“当好4大员”。每天,她通过微信群与同事沟通,实行“生态护林员+林管员+村委会+林业站”管理模式,便于相关涉林文件、通知等内容传递以及日常的沟通联系。按照护林员上报林管员、林管员上报乡镇林业站的流程,实行每天早、中、晚“3报”制度。当好森林生态氛围营造宣传员、林业“三防”工作巡护员、林区地质灾害监督员、森林生态管理联络员“4大员”。8年多来,她所管护的责任区,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也没有出现过乱砍滥伐的情况。
2023年11月,保山市7119名护林员中有20名生态护林员被授予“绿色卫士”荣誉称号,郑转玉就是其中一名。她还先后被龙陵县委组织部和中共龙陵县委评为“双学双比女能人”“身边榜样人物”“优秀共产党员”等。
护林员的工作既辛苦又枯燥,而且一旦投入工作连家都顾不上。郑转玉三代同堂的7口之家其乐融融,互相支持。郑转玉说,每次巡山护林回来,老伴都会做好热乎乎的饭菜等她,而家里的农活也几乎被儿子和儿媳承担了,这才让她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巡山护林的工作中。
“这两年,我年均徒步1.5万公里,巡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练就了一副硬脚板和一个好身体。”当问及今年春节怎么过,郑转玉说她和同事们还像往年一样,在大山里过,全天24小时待命,守护好一方青山绿水。
农民饶兴田: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杨黎莹 文/图
“我种植甘蔗已经8年了,种植面积、产值逐年攀升,2024年的甘蔗收入有120余万元……”2025年元旦,在龙陵县勐糯镇大寨村自家田洼组,36岁的自家田洼组小组长饶兴田开心地给笔者算了一笔“甜蜜”的甘蔗账。“我相信2025年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饶兴田满面笑容地说。
饶兴田是土生土长的自家田洼人,2019年任自家田洼组小组长,202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22年任勐糯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委员。
饶兴田高中毕业后到平达、碧寨等周边乡镇打过工,之后回到勐糯又养过牛、养过猪、种过芒果、种过香料烟……然而丰富的工作经验并没有带来丰厚的回报,反而因为需要前期投入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压力。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专注于甘蔗种植业。说干就干,2016年,饶兴田从自家50余亩土地种起,通过租地、买地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年复一年,至今种植面积扩大至500余亩。
随着对甘蔗业了解越多,饶兴田越发觉得自己知识不够用,为此,他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管是在甘蔗种植现场会还是农业知识培训等场所,都能看到他的身影。私下,他更是主动学习甘蔗产业相关知识,从种植间距、密度、病虫害防治等基础知识学起,一步步成长为“行家里手”。2022年,饶兴田经大寨村党总支推荐,转入勐糯镇青年人才党支部,在这里,饶兴田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更加坚定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念头。从此,他认真钻研良种良法技术、无人机使用、剥壳机维修等知识,逐渐成为行业里的“多面手”。
“修路需要钱、安装路灯需要钱、办活动需要钱,做什么都需要钱……”2019年,饶兴田当上自家田洼组小组长后,深刻体会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钱从哪里来,如果大家都有钱,一家凑一点便把事情办了,但如果大家都没钱,只能“干瞪眼”。为了履行好小组长的职责,为了让大家过上更好的生活,饶兴田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带领大家共奔富裕路。对于有田无劳力的家庭,他通过帮忙找租地户的方式助其增收;对于有土地但收成不好的家庭,他建议进行坡改梯,并提供技术支持;对于无田有劳力的家庭,饶兴田聘用他们帮忙管理甘蔗。在他的带动和影响下,大家找到了更合适的致富路子。
从“各行业皆有涉猎”到“深耕甘蔗产业”,从“种植小白”到“行家里手”,从“个人发展”到“共同富裕”,饶兴田通过不懈努力,让自己和乡亲们过上了更加“甜蜜”的生活。
电工老彭:“与光同行”服务家乡
本刊特约撰稿人 柴嘉张 文/图
“2025年,我就要退休了。但作为滇滩电工中的普通一员,我会继续发光发热服务家乡,为这份光明事业站好最后一班岗!”新年伊始,腾冲市滇滩镇土瓜山电站职工彭汉林对笔者动情地说。
彭汉林是滇滩镇左所社区彭家巷村人,他为人和蔼平易,沉稳厚道,做事踏实,大家都称他老彭。
从1970年由联族、西营、早坡3个大队联合投资投劳在联族土瓜山修建水电站到2017年10月滇滩农网全境改造结束的近50年间,老彭作为土瓜山电站的“三朝元老”亲身经历和见证了滇滩这座“极边之镇”的水电事业从乡村电荒到家家户户用上安全电、放心电的发展和变迁。
1986年,21岁的彭汉林因熟悉电力业务,被公社党委直接安排到电站工作,成了土瓜山电站的第一批员工。
当时初具规模的乡村电站,现代化程度不高,“天晴水小,下雨沟倒,风吹线绞(电线缠裹)”成了乡下电业供应实际的口头禅。作为光明使者,老彭和他的同事们为了确保正常供电,让万家灯火长明不熄,他们熬过了无以计数的不眠之夜,休假的日子屈指可数,就算逢年过节,万家团圆,他们也仍然坚守岗位,高度警惕,全力保证电机的正常运转。
发电作业中,碰到沟渠塌方、电线短路、电机故障、电杆歪斜倒塌等意外简直是家常便饭。每当出现问题,不管是雷电交加的雨夜,还是寒风呼啸的严冬,发现问题当及时处理、保证照明、保障供电用电安全,是电站人长久坚持的职业信条。说到这个问题,老彭叹了口气:“我跟电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虽然一向注意用电安全,但把人吓着的情况还是遇到不少哩!”。有一年春节,家家户户都在看春晚节目,突然间电停了,各村各寨尖叫声叹息声四起。正值春节值班的老彭不敢怠慢,他让徒弟小李坚守阵地,看护机房,他独自带上工具、手电,沿路检查线路故障。最后在村口发现问题症结,原来,不知是哪个调皮鬼用一根麻绳两端拴有石块的“流星镖”将靠近电杆旁的两根火线缠拢,导致发生碰电现象。情况紧急,时不我待,没有梯子、登杆设备和绝缘行头,老彭来不及多想,他迅速脱掉大棉衣、鞋袜,寒风刺骨也顾不得了,他气喘吁吁爬上十余米高的电杆,他来不及喘上一口气,竟然徒手解开紧紧裹缠两根火线的绳子,懂行的人都知道,操作稍有闪失人就会化为灰烬。经过一番高危折腾,危险解除,看到重新绽放的万家灯火,听到村民们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像壁虎一样趴在电线杆上进行高空作业的老彭欣慰地长长舒了一口气。时隔多年,老彭提及这一次终生难忘的冒险经历,还嘘嘘吐舌。他补充说,当时只一门心思希望立即通电,不能耽误大家热乎乎看春晚的兴致,至于其他的统统来不及多想。
还有一次,电站周边寨子的一头耕牛掉进了电站机房上方冲击机器运转的蓄水池,池深水急,强大的吸力卷起一个个滚滚翻腾的漩涡,牛被漩涡困住,情势万分危急。牧童号啕大哭呼救,上完夜班的老彭刚和衣而卧,迷迷糊糊中听到哭救声,他一骨碌翻下床,赤脚光膀对着后山就奔。到了蓄水池边,看见落水耕牛奄奄一息地在漩涡里垂死挣扎,老彭不假思索的一个猛子扎进水里,一边手忙脚乱地和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漩涡搏斗,一边奋力扯着牛角往岸边靠,原本有游泳功底的水牛有了人的助力,几番挣扎,终于脱离危险。上得岸来,筋疲力尽的老彭根本听不进闻讯而来的牛主人家的道谢,他抖索着冰凉的身子,看着翻腾捣鼓的漩涡发呆,连连倒吸几口冷气,真险!
类似的危险经历,老彭遇到的可不止一次。作为老资格的电站人,老彭钟爱这一职业,虽然风险不断却光荣灿烂。用他自我调侃的话说:“把光明送给大家,我开心得不得了,下辈子我还当电工!”
近40年的电工生涯,老彭尽职尽责,有口皆碑。在单位上,他是技术过硬,勤恳扎实的老师傅,带出的徒弟一拨又一拨,有时还有外地的学徒慕名前来求技,他都会不遗余力地把技术倾囊相授,大家对他敬爱有加。下了班,他是一台永动机,一副热心肠,无论谁家接灯泡、排电线路、装电器,遇到机器出现故障,线路存在问题等,老彭都有求必应,四里八乡的村民都把老彭当作最贴心的自家人,老彭为此牺牲了不少休息时间,但老彭总是乐呵呵的,他愿意为大家服务。
离岗之期渐移渐近,作为电站的普通一员,老彭表示一定要坚持站好最后一班岗。他心里有诸多不舍,对这里熟悉的一草一木,对历经几多变迁的站房机器设备充满无限深情,他觉得所有电站人从事的都是光明磊落的职业,轰隆隆的电机声是他最喜欢听的音乐。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