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读”徐霞客,读的是什么? (徐霞客永昌行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徐霞客在隆阳区游历的84天时间里,除了外出,就在会真楼抄书、会友。范南丹 摄
徐霞客在永昌行走路线图。
本报记者 蒋 蕾
为“徐霞客永昌行记”栏目开篇,总觉得很难找到一个契合的标题。2023年我曾为本报“古迹寻踪”栏目撰写文章《徐霞客对保山的“远见”》,梳理介绍三百八十六年前徐霞客到访保山的行迹,而这一次,我更想谈谈徐霞客对保山的意义。
“意义”一词,在今天的一些场合总让人容易联想到“功利”。然就我和身边几位多年追随徐霞客脚步行思的同事而言,徐霞客对我们的意义在于灵魂深处的直击。这种直击有如自然与艺术交融所形成的化学反应的狂力,是一种对人天性的调度,亦是一颗心为一个遥远背影所深深牵引的感动与崇拜。所以我们很难仅从一个旅者对一地旅游文化推介的角度去单纯看待徐霞客对保山的“意义”,作为一个和徐霞客老家江苏江阴相隔近三千公里地理距离、跨越时空近四百年的保山人,我们不妨想想,今天重读《徐霞客游记》,读的是什么。
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学者,腾冲人李根源把徐霞客列为明代及以前到过腾冲的20位著名人物之一,其绘制的《滇西兵要界务图》就是在随身携带《徐霞客游记》进行重点核对的情况下进行的,该地图对于云南的边防和地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李根源生长在腾冲,熟悉腾冲的山水,经实地踏勘和古今对照,他认为徐霞客所记“既详且确”,感叹得“投地拜服”,为三百年后能重循霞客足迹而自豪。而这种对一位古代行者的“投地拜服”不仅李根源有,很多政要名人都有,毛泽东就对《徐霞客游记》推崇备至,他说“我很想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可以看”。
为什么“《徐霞客游记》可以看”?当代学者余秋雨的解读是:他的无畏,他的脚步,他的记述,让在交通艰难的古代走不了太远的学人心中天地辽阔——故他的行走,不仅提升了自身生命的质量,也提升了整个文明的质量。作为“国家地理”的开拓者,徐霞客穷尽一生探索与发现,足迹遍及当时的两京十三布政司,相当于现在的十九个省市自治区,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地貌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其考察范围远大于同一时期的西方学者,其万里“科考”在世界科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云南的一年零九个月时间里,徐霞客用一百三十天勘踏了今保山辖区的古代永昌府、腾越州、顺宁府,他翔实记录了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环境、植被动物生态、土地利用状况等,更为作为南方丝绸之路咽喉要冲的保山留下诸多珍贵的历史人文记录。他以超群的判断力首次向世人揭示了高黎贡“然正昆仑南下正支”;他悉心观察澜沧江、怒江两岸的山势脉向,经多番考证得出两江归海的科学推断,纠正了《大明一统志》中所载澜沧江“与沅江汇”、怒江“与澜沧江合”这一通行认知的误区……他的贡献很伟大,可更多的“日常”中,他的情怀也无微不至。
摄影记者范南丹在沿霞客足迹深度行走保山大地的四年间,开始从霞客视角反观脚下的这片土地。“从迷惑到惊喜,我想,在一次次对照《徐霞客游记》的行走中,我对我们的文化根脉有了更深刻地认知!”范南丹是首批国家艺术基金获得者,在拍摄南方丝绸古道系列照片的过程中,他曾担心因为自身认识的局限和片面导致作品的单薄。但徐霞客在三百八十多年前的记录却为他打开了心中的那扇窗,“他就在前方,他在前方等着我!”
今天的交通,提升了世界发展的进度,然而我们又有几人能停下来慢品细读身边的河流以及自然界的气象?在这一方远离家乡的他乡山水中,徐霞客却走了无数我们没有走过的路,记下小到鸡枞、黄果、花红、比目鱼等一类“小物”——在远离海洋的保山,比目鱼从哪里来引人探究——这,就是我们走近历史的“第一步”。
如果不去看《徐霞客游记》,我们甚至不会知道从小就在其旁玩的一块石碑的来历,因为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去读《永昌府文征》这一类“大书”,也没有那么多历史专家会在身边指教。在《徐霞客游记》中,我们永远可以有无穷无尽地得到与感悟。
徐霞客曾记录过的保山诸葛堰是云南最早的人工水利工程,至今依然在造福着一方百姓。而同样被他记录过的更远古的哀牢金井、世代沿袭的犁耙庙会等,都一一构成了我们在很早就有先进的农耕文明的证据。有人说,保山是最早被人类文明之光照耀的地方,一千多近两千年前就有的农耕文明——彼时最高级的文明令当地富足,而现代文明我们接触得亦很早,清朝年间以腾冲人为主“走夷方”用马背驮回来的财富就堆积出沉甸甸的和顺侨乡文化,远离中原的边疆人民在没有网络的时代便透过各地的先进物件看见世间,八大宗祠一百多栋清朝或民国的建筑至今见证着岁月风流,继元朝就开始兴办教育又几经断层后文化教风因为我们的开放再度化雨化露浸润民心……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自信和家乡自豪感!
在2021年5月昆明举办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很多人记住了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的模样。这种猿在2005年才首次被拍到影像,2017年被正式命名,而精读过《徐霞客游记》的人其实不难发现,徐霞客就曾在他行走保山的日记中记录过一种类似的猿(原文记录中自然没有提及其今天的名字),它们昼夜不停地鸣叫,同样被他所记录过的鼯鼠至今也依然“活跃”在太保山上。
当我们在昌宁泡温泉时,可能窗外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就是徐霞客写下过的杜伟山,从这样一座海拔不高、风景亦不算独特的山的脉络走向上,徐霞客却指出它自右甸南面往东而来,又一路延伸后成为澜沧江与潞江的分水岭,一直往下延向交趾(越南古称)南部。纵然蒲缥盘蛇谷火烧藤甲兵的历史已经远去,但今天当我们再读霞客游记又来看当地的非遗文化香童戏时,会从更深层次上去理解和欣赏……
《徐霞客游记》引我们去寻找保山东河的流向,引我们去芒宽看一棵挺拔了千年的古树,引我们不断去探寻这片土地的魅力与意义——一个没有家谱的家族不会熟记祖先的名字,所以徐霞客对保山的意义在于发现、记录并传承和弘扬。
今天我们“读”徐霞客读的是什么?相信每个人读后就会有自己的答案。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