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光: 姚打路上的“道班人”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杨国光,施甸县一位普普通通的县乡道路养路工人,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33年以路为业、以“班”为家,默默奉献,用岁月诠释了一名公路人的赤诚。1997年,杨国光被省交通厅评为云南省交通系统先进生产(工作)者后,近年来6次被市、县交通系统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
20世纪90年代初,18岁的杨国光走出校门,住进施甸南部山区的家——“姚打道班”,与4位同事共同守护姚关镇三眼桥至酒房乡打黑长达54公里的县道(简称姚打路)。雨季时,杨国光和同事扛着锄头沿着公路巡查,发现路基塌方、边沟堵塞,就及时处理;旱季时,他们清除道路两侧的杂草,对路基、路面损坏处进行修复、清理,保障道路的安全。
姚打公路是施甸县连接龙陵的一条重要的县级公路,以前是沙土路,一到雨季,道路泥泞不堪,路面坑槽连片,路基经常坍塌,水沟常常淤塞,只能依托人工用板车、锄头、粪箕对路面、边坡、排水等设施进行日常养护和维护,管护工作非常艰苦。工作后的第二年,杨国光担任班长。每到雨季,他经常冒着狂风暴雨,步行几公里,带领道工清查路面、清理水沟,及时排除险情保障公路畅通。
1995年8月的一天,姚打路黑山门段发生路基塌方,他们班组5人及时赶到现场处理。为了保障群众安全出行,杨国光和同事从早上忙到晚上,等过往行人全部疏散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住处。
“要注意安全。”外出巡查时,妻子总是一遍又一遍地叮嘱杨国光。每当这时,杨国光总是笑着说:“只有我们提前发现隐患、排除隐患,才能确保道路、行人的安全。”自参加道班养路工作以来,杨国光将这份看似“简单”的工作视为自己生活的全部。
2018年,姚打县级公路建成了水泥路。按常理想,公路管护工作应该很轻松,但杨国光似乎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主动学习驾驶翻斗车、推土车及一些新养护技能,确保公路畅通安全。
每年的5月,沿着施甸“姚打”公路一路前行,高大的凤凰树宛如仪仗队般整齐排列于道路两旁,俏立于枝头的凤凰花似团团燃烧的火焰,这亮丽的风景得益于杨国光的辛勤付出。
为了让道路更加亮丽,杨国光学会了育苗技术,先后育出凤凰木、铁刀木、芒果等树苗数万株。33年里,他共计培育凤凰花苗2万多株,种植在近200公里的低热河谷地带。
今年5月,施甸县因机构改革撤销了最后一个道班——打黑道班,杨国光回到了县城上班。“一路”走来,杨国光坚守着、前行着、收获着。
杨丽娟 段群群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