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娟:蹚出智慧养殖路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12月7日,随着马海明专家工作站在昌宁县鸿坤生猪养殖场揭牌,“85后”姑娘李志娟“让院士工作站落地养殖场,让养殖场向数字化、智慧化迈进”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这一路,她走了16年。
养猪这个行业又脏又累,很多人接受不了,尤其是女性。但李志娟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回乡养猪,并且把这项事业越做越好,还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
李志娟(右一)向养殖户发放猪苗。 李 娟 摄 |
2005年,由于家庭变故,李志娟不得不放弃大学梦,来到昆明打工。奔波了几年后,2008年底,她决定回昌宁老家养猪,理由很简单,一方面枯柯河畔气候条件优越,适合发展养殖业;另一方面李志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家乡的生猪养殖业从小、弱、散向规模化转变。
怀揣着创业梦,李志娟用打工攒下的积蓄和向亲朋好友借来的钱养了80多头猪。她每天起早贪黑,喂猪料、打扫猪圈、打防疫针……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功夫不负有心人,创业当年李志娟就赚到了10万元。2010年,信心满满的她向县农业部门申请了生猪补助金,筹集了80余万元注册成立了鸿坤生猪养殖场。
然而,养殖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养殖场成立后不久,由于设备和管理技术落后,加之遇上蓝耳病,李志娟的养殖事业遭遇了滑铁卢,养殖场除去成本还负债10余万元。“很多人劝我不要再养猪了,但我不甘心。”看着空荡荡的圈舍,李志娟开始反思——空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要做规模化养殖场必须有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于是,她决定先给自己“充电”,上网学习养殖技术,同时还参加了云南农业大学举办的生猪养殖技术、生物防控等培训。重燃斗志的她向当地政府申请了5万元创业贷款,又“厚着脸皮”向亲朋好友借了30万元开始第二次创业。
“什么时候添加营养、什么时候该配种、什么时候打疫苗……我们每天都要密切关注每头猪的状况,做好跟踪记录,马虎不得。”李志娟说,母猪生产多在晚上,碰上这种时候整夜都不能睡,直到把小猪崽接生完擦干净放到灯下保暖为止。夏天还好,冬天的晚上又冷又难熬。虽然养猪很辛苦,创业过程也一波三折,但李志娟从未想过放弃。
在年出栏几万头猪的鸿坤生猪养殖场里,闻不到普通养殖场难闻的异味,这都得益于养殖场推行的“养殖+果蔬”种养循环生态农业新模式。“传统的养猪模式就是将未经处理的粪污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生态环境,也会造成资源浪费。”李志娟利用养殖产生的有机肥料发展果蔬种植,如今,猪场每天产生的粪污经过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供给周边的1750亩蔬菜和果树。柯街镇是全国南菜北运冷链物流基地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李志娟的种养循环农业也助推了柯街生态有机蔬菜的发展。
李志娟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运作模式,不断优化改良品种,坚持自繁自养和营销创新。目前,鸿坤生猪养殖场与2400多家养殖场(农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2023年销售种猪3.4万余头、商品猪4.2万余头,销售额突破4000万元;吸纳8名应届毕业大学生、20名村民就业,带动周边900户、1200余人发展生猪养殖。养殖场先后被评为“云南省生猪标准化示范场”“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一个人富不是真正的富,幸福万家才是富。”李志娟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扶残助学、抗震救灾。2019年以来,她到各县(市、区)开展生猪养殖和防疫技术培训,向1400余户农户及规模养殖场发放猪苗7万余头,为全县30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提供猪精2万余份,为35户1万元以下重点监测户捐赠价值26万元的能繁母猪65头。
在这个以男性占绝大多数的行业里,李志娟显得如此特别又如此闪亮。从“养猪妹”到优秀农民企业家,她始终坚持不懈、勇往直前,一路收获了“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云南省青年创业省长奖”“云南好人”等诸多荣誉。
2023年,李志娟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她说她会要为百姓发声,做好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带动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本报记者 苏明华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