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施甸

张天理与他的姚关文化情缘

发布时间: 12-23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张天理(左五)参加艺术改变乡村绘画活动。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服务讲解。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下乡采访。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 赵剑 文/图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没有认识张天理以前,我是先注意到他的名字,因为“天理”好记,过目不忘。作为一个年近五十岁的媒体从业者,我不敢说是资深,但是从工作性质和社会阅历中,不止一次和“天理”打过交道,有时候还直呼“天理何在”!直到天理的名字出现在《保山日报》,以作者的身份发表一些施甸县姚关镇文旅方面的小文章。本来我对姚关的印象就深刻,知道它的人文璀璨和历史悠久,所以当我第一次看到文章的作者叫“张天理”时,我的脑海里居然欣慰地闪过一个念头:原来“天理在这里”!从此,便有了一种文人墨客之间的神交。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认识张天理也是一个偶然的缘分。2024年4月,我随同上海闵行宣传部的几个朋友来到姚关,走访沪滇协作项目实施的效果。在陪同人员当中,一个身形消瘦、头发斑白,脖子上挂着相机的工作人员引起了我的注意,他是唯一一个与我们保持一段距离又时时刻刻正面相迎的人,或扎着马步,或弓着身子,手指不时按动快门。此情此景,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我主动与他交谈起来。当他告诉我名字时,我很兴奋地握住他的手,“天理老师,其实我们早就相识!”看着他一脸愕然,我解释说:“天理就在你发表在《保山日报》的那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里,不是吗?”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听到《保山日报》,他倍感亲切,仿佛见到了久违的家人,“老师好,老师好!”言语中透露着真诚。那天我们谈了很多,他是一个遇到知音就很健谈的人,如他笔下的文字,乡土气息浓厚,文化韵味十足,给我们唱山歌、打歌,让我们在姚关浓郁的乡土文化中倾心互动,乐此不疲。临别之时,我拜托他写一篇关于沪滇协作改善民生的文章,他爽快而应。很快,一篇三千多字的文章《姚关 大道畅通前路兴 乡村振兴加速跑》就交到了我的手中。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言而有信,立竿见影。从此我们成为了至交,我在他的文章里了解到了姚关故事,从他那饱满的创作热情里品读到一份感恩与热爱。如今张天理45岁,从20岁走上工作岗位,进入姚关文化广播电视工作站至今,已经扎根基层25年,一直兢兢业业、心无旁骛,不做杂家做专家,由“小张”变成了“老张”,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目中耳熟能详的“文化人”。“我有三点墨,写成千行字。何惧风尘苦,愿化沧桑诗。”回首伏案提笔的日夜,人正青春风霜染华发,只为真真实实做一粒文化的种子,在家乡的泥土里发芽、成长,绿茵一方水土。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结缘文化站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日为文,终身为文。文化是一种苦旅,但对于张天理来说,文化是一种乐途。2000年中专毕业,正遇上了大中专生“包分配”历史的终结,他成为了施甸县第一届竞争上岗的参与者,加入了“鲤鱼跃龙门”浪潮。因自己所学专业是机电安装设备与维修,所选岗位必须有专业代表性,在琳琅满目的招聘单位中,只有姚关乡广播站可以报考。对于当时的张天理而言,找一份工作迫在眉睫,看到了有路可走,就必须孤注一掷。最后他在所有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广播站的一名工作人员。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去到了广播站,只是认了家门,紧接着他就被安排到边远的雷打树村去下乡。那个年代所有的农村基层工作都是围绕着烤烟进行,平时都要吃住在村里,一年到头都没有机会回乡镇几次,即使回去了都是来去匆匆,如串亲戚一般。因为年轻,又是新人,在一群长辈中,挑水、煮饭、洗碗样样有份,生活写满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白天大家在一起共同干活,晚上本地的村干部很多时候各回各家,只把一个人的黑夜丢给了这个从山下坝子里来的年轻人。作为夜里的守村人,张天理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找到了黑夜里属于自己的乐趣。一直到2006年,张天理回到了乡文化站,结束了长达6年的下乡生涯。那时,姚关集镇开发刚刚开始,姚关群众文化刚刚萌芽,小小的文化站人气很旺,人们来文化站翻翻报纸、看看书,偶尔还可以吼上两嗓子,自由自在,其乐融融。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助力文化兴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多年的下乡经验,积淀了张天理与群众沟通的能力。在新的工作环境里,虽然是一个人的站所,他亦能游刃有余,带着一颗繁荣群众文化的初心,力所能及地做好服务,同时也和一些老文人、老艺人学习民间传统文化,成为了民间老艺人的忘年交。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07年,保山古乐协会施甸姚关分会在文化站挂牌成立,汇聚了三十多名古乐爱好者。大家闲暇之时聚集在文化站吹拉弹唱,主要的任务就是传承姚关洞经古乐,在这其中,张天理作为一名好知者,全力地做好搜集整理服务。沉寂了几十年的姚关洞经的星星之火再次复燃,《山坡羊》《锁南枝》……一个个熟悉的旋律通过老人们的默契配合,在指尖幻化成优美的古乐,大有一种“莫说边地少文化,村夫也识古韵篇”的壮美。同年,姚关第一支群众文艺队“金秋歌舞队”成立,大家对布朗打歌进行学习推广,每当暮色降临,乾元广场响起欢快的旋律,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有了载体,姚关群众文化如火如荼。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有了丰富的群众文化,就得有展现的舞台。为做到“天天有歌舞、月月有演出、季季有比赛”,张天理寻思:如何让群众文化树牢地方品牌,既有一个文化乐民的空间,同时又让群众文化起到宣传地方的作用呢?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姚关人素有过火把节的习俗,他觉得要把姚关的火把节做得更有文化一点,于是便和金秋文艺队余建秋等人商量,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大家非常支持,接下来的时间里,一起排练文艺节目,捐钱出力,搭建舞台,堆扎篝火……2008年7月27日晚,乾元广场内火龙游走,歌舞笙箫,人山人海,姚关镇第一届由老百姓举办的“火把激情狂欢夜”拉开了序幕。从此以后,老百姓有了展示的平台,群众文化空前繁荣,各村文艺队如雨后春笋。2015年,姚关文化站有了资金保障,开始用一部分资金来保障一年一度的火把节,大大增强了群众的积极性,姚关火把节火出圈,成为了施甸范围内最聚人气的文化活动品牌。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16年,姚关镇山邑村创建为省级第一批文化惠民示范村。为巩固创建成果,张天理带着余建秋等文艺骨干,对辖区周边26支文艺队展开培训,进行“阿哥阿妹打歌来”广场舞推广。荷花盛开时,看着文艺队花枝招展的服饰,他突然有个大胆的想法:何不把这次培训放在野鸭湖路边荷花盛开之处?那样氛围更好,照片拍出来更有“人在花间舞”的意境。那天,一首“阿哥阿妹打歌来”的音乐响起,歌舞长龙引得游客纷纷拿出手机记录下这别开生面的场景。结束之后,大家意犹未尽。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17年荷花盛开的时候,张天理事先在自己的公众号播放了“姚关荷花节——离欢乐最近的地方”预告,三天就突破了1.6万的浏览量,在那个短视频还没有普及的年代,这算是一个破天荒的流量大观。7月16日,姚关第一届“泛舟逐彩霞,漫舞醉荷花”荷花节开幕,开幕现场歌舞欢畅,琴棋书画纸香墨飞,非遗特色琳琅满目,地方小吃秀色可餐……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从此以后,每年野鸭湖荷花盛开的时候,数以万计的游客与“荷”相约,走进野鸭湖,只为“花开时候我就来看你”。荷花节、山歌赛、小龙虾美食节,场场人气爆满,每年都有不同的亮点。姚关荷花节为文旅融合迈步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让“荷花开出人气,人气成就品牌,品牌盘活经济”。2024年,姚关荷花节为乡村旅游引来140多万人气,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100多万元。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基层苦行僧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因为热爱,所以情深。多年来,张天理一直用带有泥土飘香的文字记录着姚关的山水人文,以赤子之心讲述着家乡故事。作为一名记者,我对基层文化站的现状还是有一点了解,文化站虽然编制上不缺人,但在实际工作开展中却一直“缺人”,一人一站的情况比比皆是。像张天理这样以一个人的笔触让一个地方的文化如此精彩的不多。他把文化站的工作赋予了家的深情,甘心寂寞,在文字中历练精神的富有,成为基层文化战线上不知疲倦的苦行僧。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16年,张天理申请了“关山风月”的个人公众号,尝试自己编发姚关自然景观、美食人文、乡土记忆之类的小文章。公众号的第一篇文章是《消失的记忆——吴家海最后一季》,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姚关镇蒜园村吴家海片区在莲藕种植以前收谷子的情况。文章发出以后,收获了不少粉丝,大家纷纷在留言栏里诉说对吴家海的记忆。在与读者的互动中,一股从未有过的丰盈感填满了内心,从那以后,《假如在姚关遇见你》《时光碎语姚关街》《火星山的传说》《万仞岗》等一大批关于姚关故事的文章陆续推出。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宣传就像是吹喇叭,进口小,出口大,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好的氛围,凝聚人心鼓舞士气,让更多的人了解姚关、关注姚关,这就是我用文字践行使命的方式。”这是张天理对宣传的理解,他也始终在默默坚持。他是同行口中的“张老师”,同事眼里的“文化人”,群众文化圈里的“文化站长”。通过他的“笔下生花”,姚关的宣传上了一个新的台阶。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个人,一支笔,二十多年的风霜染了华发,只为文化生花,这算是一种“苍老”,也是一种“积淀”。这背后是一份难能可贵的执着,执着里看到的是一种初心和奉献。就像他手中的相机,笔下的文字,始终将焦点对向他人,很少会顾及自己。从“小张”到“老张”;从“张老师”到“张文化”,这些就是时光打磨之后岁月赋予他的标签。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2-转曲-20.jpg

  责编:刘自明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888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