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霞客热”释放文旅大能量(众论)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最近同事去临沧市云县拍片,对云县的“霞客热”大加赞赏。云县成立了徐霞客研究会,在县城最显眼处立了一块“万里霞征,云县转身”的石碑,在仅存的一段不足10米长的城墙残垣处,云县文物局以标注“不可移动文物”的方式再立“云州新城城墙遗址”石碑。同时,云县文旅部门制作“徐霞客游云州点与面”宣传墙,把徐霞客在云县的足迹以照片和文字的形式全景呈现。徐霞客走过的砥柱桥也设置了纪念碑,目前还在规划徐霞客纪念广场和雕塑,把位于旧城的爱华镇德胜完小命名为徐霞客小学。徐霞客是1639年农历八月初九进入云州的,初十返凤庆。每到八月初九,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就组织爱好者徒步徐霞客线路,讲解徐霞客故事。
说起来,云县在《徐霞客游记》中被记录下来的游历时间只有短短两天,为云县写了4000字。但他们借着明代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徐霞客的大名搞了这个“文旅大动作”,不得不让人感叹名人效应对当下旅游市场释放出的大能量和无可置疑的感召力。
由此,笔者想到了保山。1639年3月28日,徐霞客的足迹踏入保山的神奇山水,开启了一段长达130多天的奇妙之旅(除了日记缺失的10天,隆阳84天、昌宁6天、腾冲39天),留下的近4万字的记录,更是成为《徐霞客游记》中极其珍贵的篇章。对当今保山文旅来说,这绝对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影响与作用必定是深远而持久的,当下保山如何运用好这张“金字招牌”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应该说,徐霞客的到来为保山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徐霞客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保山的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名胜古迹。这些文字记录如同岁月的珍宝,让后人得以窥见当时保山的真实风貌,成为研究保山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如今,游客们来到保山,追寻着徐霞客的足迹,仿佛能与历史对话,感受到这座城市历经岁月沉淀后的韵味。这种历史文化的传承,使得保山文旅有了坚实的根基,吸引着众多对历史感兴趣的游客前来探寻。
我认为,徐霞客的游记本身就是保山文旅的绝佳宣传名片。徐霞客的名号家喻户晓,其游记更是广泛流传。当人们读到他在保山的经历时,不禁对这片土地产生了好奇与向往。他笔下的保山美景如画,如他过澜沧江从霁虹桥入隆阳见到的水寨,被他誉为“世外桃源”,通过他的描述更加引人入胜。这无疑为保山文旅做了一次无声却有力的宣传,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许多人因为徐霞客而知道了保山,因为他的游记而踏上了这片土地,必将为保山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客源。
所以,保山更应保护好这些自然景观,同时依托这些资源,同时,用足用好徐霞客这张旅游名片,多维度做好“徐霞客在保山”的文化研究、“徐霞客行走线路”的旅游规划,让更多的人在自然中感受保山山水的大美,在探险中学习徐霞客孜孜不倦的科考精神,促使保山在发展文旅产业时,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实现文化旅游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让“霞客热”释放文旅大能量。(刁丽俊)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