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石栗(边地风物)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冬日暖阳下的潞江坝,静息着熔金的绿涛。散步时偶然看见一棵石栗,仿佛遇见了一位许久未见的老朋友,在长久离别的忧伤中迎来重逢的喜悦。十多年前,我去广东做交流硕士,宿舍的窗外,有一棵高大的石栗,它那繁茂的心形叶簇拥着乳白的花球,静静地隐在树叶丛中,散发着淡淡的奇香。许多鸟儿来这里做窝,每天清晨,我都在鸟叫声中醒来,透过宽阔的叶子感受清晨第一缕阳光。
书上说石栗是常绿乔木,有顽强的生命力,叶能入药,干可为材,果则具多种经济价值,是直接能代替石油的烃类和油脂类的原料。但没有人探讨它的生命力,年复一年,在没有庄稼生长的园边地角,在布满红壤砂石的土地上,石栗静静地生长,茂密的枝蔓相互扶持着向高处攀爬,心形的叶子从纤细的枝条上长出来。石栗的果实极像桃子,绿绿的,裹在淡黄的绒毛里。每逢秋天,迎风落果无数,路过的顽童便有了练脚的小球。在一个个果实被扔之后,那些长在枝丫间、绿叶丛中的石栗果却依然灿烂地生长着,好像一个都没少,在整个季节里,绚烂如初。
1967年,印尼华侨将石栗引入大理宾川作为食用油料种植。1981年,省农科院热经所马锡晋、李树维等科技人员将其从宾川县太和华侨农场引入资源圃内种植研究,经过五年的观察试验,科技人员发现,石栗不仅用途广泛,还是干热区理想的防旱固沙、绿化荒坡的经济树种。1986年,热经所资源专家马锡晋、革家云等人撰写《印尼石栗及其引种栽培初报》《石栗》等论文发表于农业科技期刊,热经所由此成为我国早期研究石栗的单位。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二十世纪90年代,科技人员在怒江干热河谷区引种了15亩近360株石栗,长势良好,除此外,还在怒江州、元谋、昌宁等地进行了示范栽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之后,热经所依靠农业部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项目“云南热带特色经济作物种质圃”对石栗开展了研究,2011年,科技人员张林辉、刘倩等发表《生物能源树种石栗在我国的研究现状及应用探讨》等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单位多年研究石栗的科研成果。
“颗颗硕果向高处,心有阳光追梦中”,眼前这棵石栗在微风中漫舞,我用手机拍了一张又一张的照片,想留住它毛茸茸的叶子,还有那些极尽曲折也要向上攀援的树枝,他们让我想起了科研工作者百折不挠的决心,还有我孜孜求学的青春岁月。杨弘倩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