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昌宁

昌宁:激活山清水秀的生态潜力

发布时间: 12-18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昌宁县地处保山、大理、临沧三州市七县(区)结合部,森林覆盖率达57.75%,素有“滇西明珠”之称,是全国唯一注册认定的“千年茶乡”。今年,昌宁把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纳入年内重点工作,经对照“两山指数”20个评估指标及新增“田园城市发展”1个特色指标,全部达到评估要求,具备申报条件。目前已完成省级技术审查并上报待审。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近年来,昌宁县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立足自身生态和资源优势,激活蕴藏在山水里的生态潜力,释放出普惠昌宁百姓的绿色活力,走出了一条“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田更美、园更靓、生活更富裕”的生态发展之路。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一直以来,昌宁县始终将“两山”创建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建设滇西最美田园城市、滇西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区、绿色硅材精深加工示范区、辐射滇西南重要交通要道4个发展定位,将优越的自然禀赋和生态环境转换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科学划定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以重点生态功能区域为主体、严格保护区域为支撑的“一屏、两带、多廊道”的生态安全总格局。成立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机构,制定印发《昌宁县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修护责任机制等,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考核比重提升到20%以上。3年来,全县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6.56亿元。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两山”实践创新过程中,昌宁通过走实“荒地”变“茶地”“低效茶地”变“高标茶园”“无序开发”变“合理利用”3条路子,全力拓宽转换通道。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目前,全县共有103个村1508个村民小组4.96万户18.7万人涉茶种茶,人均一亩茶,是滇红的核心产区。全县开展转化认证有机茶园面积达11万亩以上,带动创建48个有机茶叶基地,生产有机茶产品88款,为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中国优质红茶生产示范县。匠心打造“昌宁红茶”公用品牌,注册并获批“千年茶乡”及“昌宁红茶”两大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形成公共品牌影响力。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同时,聚焦竹生态资源的巨大优势,昌宁成功打造“中国甜笋之乡”名片,构建以“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为主要支撑的“竹林四库”乡村振兴新模式。聘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丛生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西南林业大学竹类研究团队,经过30年基础积累、10余年集中攻关,选育出甜龙竹国家级良种“云甜1号”,并获得《林木良种证》,打响“滇西竹乡”生态品牌。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全县茶产业带动户均收入3.2万元、人均收入8406元。茶产业带动转移就业6000余人,702户茶企直接带动就业2000余人。甜龙竹“云甜1号”成为国家级林木良种,2023年,全县甜龙竹种植面积达4.67万亩,每年可产鲜笋达2.1万吨,仅勐统镇2023年产鲜笋2500吨,产值达2500万元。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此外,依托县城所在地田园镇,昌宁全面推动山区坝区融合发展,统筹周边漭水、温泉、翁堵、鸡飞、大田坝等乡镇构建“绿色经济圈”,辐射带动全县13个乡镇构建各具特色的“绿色经济带”。以右甸河为轴的“生态廊道”成为昌宁人民的“经济廊道”,宜居、宜业、宜游成为田园城市的真实写照。本报记者   宝 洁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03.jpg

  责编:刘自明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HHH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