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腾密路岭子(丝路永昌)

发布时间: 12-16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腾密路的崇山峻岭。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马帮必须经过的深山密林。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柴嘉张 文/图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滇西名胜云峰山西侧300余米处的山岭上,有一条古道顺着山脊自南向北延伸向遥远的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因年代太过久远,古道逐渐被丛生的树木茅草落叶湮没,唯有在路中间稀稀疏疏,带着岁月沧桑的花岗岩石和水麻石块依然残存着古道曾经的盛况和辉煌。这条如今看上去不太起眼的林间小道,却是半个多世纪以前名震腾北的商道——腾密小路。腾密小路贯穿云峰山西面的那座山岭,被称作腾密路岭子。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腾密小路是明清后期商贾脚夫们从腾越贩运商品物资到密支那的一条重要商道,走密支那的人们经云华、马站,到达固东老街骡马客栈歇脚,人进酒食,骡马饮水进草料,顺便到老街杂货店添置所需货品,并住上一宿,养足精神。第二天取道西北角,出罗平村,历小甸坝,翻越小甸峰,越过土母山,再从云峰山后山偏西的高大山岭继续前行,前往远在数百里之外的缅甸密支那洋人街。此狭窄的古商道长达七八百里,被称为西南丝绸古道上的黄金分支之一,今遗址尚存。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早在春秋时期,西南地区的边民就在沿途青山陡峭、谷底幽深、水流湍急的崇山峻岭中,开辟了一条通向南亚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民间“私密通道”。这条中国最古老的商路通道,使云南成为古老中国最早的“改革开放”桥头堡。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驮着蜀锦蜀布、竹器、漆器、土产等的马帮从成都出发,经云南的昭通、曲靖、大理、保山,越过高黎贡山,抵达腾越(今腾冲)。再由古勇(古永,今猴桥)向北继续前行,穿越高山峡谷,过密支那平原及伊洛瓦底江,出缅甸、泰国(暹罗),跨越亲敦江和那加特拉河谷到达印度阿萨姆邦,然后沿着布拉马普特拉河谷,抵达印度平原。再从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苏伊士运河抵达地中海沿岸。在这条古商道上,中国商人与沿途的缅甸、泰国、印度、孟加拉等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商人进行友好贸易,用蜀锦、丝绸、陶器、筇竹杖或其他商品,换回金、贝、玉石、琥珀、玻璃器皿、琉璃制品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宗教与文化也随着马帮返回的沉重踢踏声,进入中国西南地区。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当时中原正处于风起云涌的割据混乱时代,战争频繁,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尚未开通,这条从西南通往印度的古道便成了当时中国连通外部世界的重要捷径。然而,由于地处边塞疆界,山高皇帝远,当政的统治者对这条民间秘密通道一无所知,直到公元前126年,张骞回长安向汉武帝呈上奏章的那一刻,“蜀身毒道”才第一次出现在帝王将相的视野里。这条举足轻重的陆路交通线,在汉代被称为“蜀身毒道”,后来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南方丝绸古道”。从那时起,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古道作为中国直通境外的最古老商道,就开始闪烁着西南各地面向外面精彩世界的商贸辉煌。两千多年来,通道的贸易功能从未中断,为西南地区各民族的内部和对域外的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西南边境大部分地区与缅甸、泰国、印度、孟加拉国等地的商贸物资,经由“南方丝绸古道”互通有无,商品贸易、文化交流和多民族迁徙,成为千年历史中久唱不衰的旋律。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位于腾冲最北边境上的滇滩,是中缅边民集贸交易的一个重要基地。滇滩连通腾越州府的商道,在当时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条黄金分支线,为腾冲至缅甸的六条最重要的古驿道之一。古代滇滩对外的交通运输道路以驿道为主,运输全凭人挑马驮。南方丝绸之路滇滩线从腾越州府自南向北开始延伸,依次经云华、马站、固东、腊幸、西营、滇滩至缅甸板瓦,也称“腾板路”。沿着腾板路一路北行,在缅甸境内自上而下穿山过岭,继续跋涉十天半月,可到达缅北克钦邦密支那。后来,由于滇滩边境发生战乱,腾板路一度遭受堵塞而停止通行。来自马站、云华、芒棒、上营或腾越其他地方的商队就商量组织马帮另辟新径,顺着古勇、滇滩交界峰的狼牙山系的深山老林中取道密支那,这条横贯在崇山峻岭中的小道,非常隐蔽,有效避免了战争和盗匪的冲击,新道又被称为腾密小路。该道经过云峰山西面的山岭,也就是腾密路岭子。马帮每年都经过腾密路岭子来回奔走七八趟,有时甚至十来趟,去密支那赶集。当时,腾越边地与内地交通不顺畅,货品紧俏,村民们赖以生存的食盐、布匹、糖、油料、塑料等生活日用品,从密支那购入既方便又便宜得很多。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马帮满载着本土出产的荞面、包谷、香果油、核桃油、蛋、腊肉、棕包、木瓜、山药、土豆之类的农副产品,甚至鸡、鸭、鹅、猪、羊等牲畜去缅北密支那赶洋人街,变卖完农产品后(大多时候是物物交换),马背上又驮回像小尖峰一般的货物而归,都是沿途各地乡亲需要的。马帮人一向厚道,与人为善,每次贩运归来,他们仅收取正常的驮脚费(运费),碰到家庭特殊孤苦伶仃的,干脆分文不取。每次他们托运货物经过云峰山,总要在此歇脚,哪怕短短几个时辰。有时,也会搭建临时窝棚,住上一夜。骡马放在山岭和云峰山中间的山窝槽子里吃草歇息。这时候,懂得礼数的赶马锅头会带上礼物、银钱,留下一两名伙计看护骡马货物,其余的都跟随他从后山的羊肠小道爬上山顶,彬彬有礼地进入道观,到神像前供摆上礼品银钱,磕头作揖,祈求神仙保佑此行密支那,人畜平安,生意顺利。山上的道人们也被赶马人的诚心深深感动,每逢这样,他们都很热心而庄重地敲响铃锣钟鼓磬,诵念经文,为即将远行的人们祈祷。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赶马人常说:“这条从小甸山经过云峰山下,在万山丛中穿行走密支那的商路,来回几百里,山又高,树又密,路途遥远,风餐露宿、挨饥受饿简直是家常便饭,一路上豺狼虎豹随时出没,逢关过卡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麻烦,但每次都能逢凶化吉,顺顺溜溜。”赶马人啧啧称奇,一张张刻满皱纹、写满沧桑的脸上堆满感恩。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马铃声在异域的崇山峻岭间来回“叮咚”,对于赶马人来说,每趟行程都是挑战极限。除了危险和艰辛,还难免疾病的困扰,最常见的是“打摆子”(疟疾),发病时全身一会儿发热,一会儿发冷,抖索不停;一会儿头痛、口干、四肢乏力,大汗淋漓,外烧内冷;有时看上去貌似若无其事,但隔一、二天又重新发作,行走密支那的客商一旦患上摆子,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丧命的不在少数。为了对付行程中会出现的各种疾病,马锅头带领兄弟们路过云峰山时,他们会奉上米面钱粮、香油土产和从腾越州城捎带的布料给道观,诚心诚意请谙熟医道的老道长帮采集抗虐草药,再用半山上石缝间沁溢出来的所谓的“仙水”精心熬制大锅药,每人先喝上几大碗,然后喂骡马。为防患于未然,还带上一部分药草和“仙水”应不时之需。传说,当年凡是走密支那的骡马队只要喝过云峰山上的“仙水”熬制的草药,马帮人丁从来没有因病损耗,客死异地他乡的。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从明清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20年的时间里,腾密路岭子一年四季人行骡马过,热闹非凡。马帮众人也和云峰山道观里的道人们结下深厚的友谊。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忙,在“仙山”和腾密路岭子上架起了一座真诚互信的友谊之桥。一拨又一拨来回经过云峰山上下腾密路岭子的马帮,驮起了一个个家庭,驮起了腾越州内外四面八方村寨的运输行业,马帮的铃声成了那些年月最悦耳动听的旋律,给人满满的希望。来自腾密路岭子上方云峰山道观里清脆悦耳的钟鼓声也给赶马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安宁和踏实。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进入新世纪,桥梁路道四通八达,原本境内外闭塞的大山里,也开通了交通运输线,车辆来去自如,马帮这盛极一时的古老运输脊梁,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在通往密支那的腾密古道上,原本热热闹闹的腾密路岭子上,成群结队的马帮身影不见了,清脆悠扬的马铃声远去了。然而镌刻在古道上和古岭子上的足迹和马蹄烙印,以及千丝万缕的驮运记忆,赶马人和云峰山上的道人们结下真诚互信互助的友谊,将在云峰山西侧的腾密路岭子上凝铸成一座永恒巍峨的丰碑,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芒。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03.jpg

  责编:刘自明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yyy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