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节约粮食”成为一句空话(■百姓杂谈)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11 月 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方案要求切实降低粮食和食品损耗浪费,通过持续努力和全民参与,推动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节约粮食,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新时代公民的责任担当。笔者以为,莫让“节约粮食”成为一句空话,当从百姓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
于家庭餐桌之上,节约是对劳动成果的敬重。从食材采购开始,便需精打细算,按需购买,避免囤积过多导致过期变质。烹饪过程中,合理配菜,精准用量,减少不必要的丢弃。用餐时,秉持“吃多少,盛多少”的原则,不随意丢弃剩余饭菜。“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在家庭中传承节约之风,便是对劳动者的感恩与敬意。
在餐馆酒楼之中,节约是理性消费的彰显。点餐时,依据人数适量下单,摒弃“爱面子”“讲排场”的陋习,避免“舌尖上的浪费”。若有剩余,主动打包带走,“光盘行动”不应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外出就餐的标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一个人的消费行为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反映出社会的风气与文明程度,理性点餐、积极打包,是对社会资源的珍惜,更是个人文明素养的体现。
学校食堂之内,节约是品德教育的课堂。学生们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食堂的每一餐都是培养节约意识的良好契机。食堂可以通过宣传标语、主题活动等方式,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氛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教育学生珍惜粮食,让节约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从而成长为具有良好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日常零食消费方面,节约是对健康与资源的双重考量。购买零食时,选择适量包装,不被过度营销所迷惑,避免因一时冲动购买大量零食而造成积压浪费。同时,合理食用零食,不随意丢弃未吃完的食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在享受零食带来的愉悦时,不忘节约与适度,既能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又能节约资源。
节约粮食,刻不容缓。让我们从个人和家庭做起,让节约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此,方能不负“农者”之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周向东)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