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应军:助力乡亲“土里刨金”(■我奋斗我幸福)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工作中的施应军。
漭水镇明华村芭蕉芋产业基地。
施应军(左一)参加爱心捐助活动。
施应军的施工队为明华村修建机耕路。
本刊特约撰稿人 杨军
●在爱国爱家、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他不忘感恩奉献,尽自己的力量努力帮助乡亲们增收致富,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脱贫攻坚路上的热心人,乡村振兴路上的带头人”。他就是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施应军。
初冬时节,走进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和老厂村的芭蕉芋种植基地,放眼望去,一墒墒刚刚结束盛花期的芭蕉芋红绿相间,长势喜人。
在位于老厂村的昌宁县昌华农副产品有限公司芭蕉芋粉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已经做好了生产准备。再过半个月,一个个小巧玲珑的芭蕉芋,在经过清洗、粉碎、过筛、沉淀和除砂后,再由工人取粉放入烘干房,经过10多个小时的烘干,制成的芭蕉芋干粉就可以远销外省。
“我家去年试种了2亩芭蕉芋,卖了1万多元。今年我种了6亩,预计产量会到30吨左右。”说起芭蕉芋产业,种植户施菊娟充满了感激,“我们依靠种植芭蕉芋致富,完全得益于村里的企业家施总。他到外地引进芭蕉芋种发给我们,还跟种植农户签订芭蕉芋售卖合同,让我们有了发展的底气。”
施菊娟口中的施总,就是不久前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评为云南省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个人称号的施应军。
蝶变:青年农民工变身老板
地处澜沧江西岸的漭水镇明华村水拉河村民小组,是一个山高坡陡的小山村。1971年,施应军就出生在这里。孩提时代,他看到的世界除了磅礴绵亘的大峡谷,窄窄的一线蓝天,就是乡亲们起早贪黑为生活奔波的苦和累。他暗暗立下誓言:要走出大山,带领蛰居在峡谷里的乡亲们改变贫穷和落后。
然而,少年的志向,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中学毕业后,施应军无奈回到家乡,从此一头扎进泥巴里,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
1988年,年仅17岁的施应军为了改变家庭现状,毅然决定外出务工。从一天工钱不足5元,到月工资几百,他凭借吃苦耐劳的精神,逐步在异乡站稳了脚跟。打工的生活虽苦,但每一个在外拼搏的日子里,施应军始终牢记家乡的养育之恩,心中始终怀揣着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梦想。20世纪90年代初,他终于攒下了人生中第一笔存款,购买了一辆跑运输的农用车,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创业之路。
“虽然买了货车跑运输,但是找不到货源、结不到货款都是常有的事。”回想创业之初的艰难,施应军告诉记者,撑不下去的时候,他就给自己打气,为自己加油。“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得咬牙坚持下去,不然怎能改变家里的穷苦面貌呢?更别说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了。”
2017年7月,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施应军终于注册并成立了云南朋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成立,不仅标志着他个人事业的重大突破,更为他后来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施应军同村的村民瞿海军,是一名工程建设领域的包工头,他带着15人,常年在外跟着施应军承包工程。在瞿海军眼里,作为企业家的施应军,就是一个始终心系家乡发展的“明华人”。因为他从来都不会独善其身,只要乡亲们需要,他都会竭尽所能地为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致富机会。多年来,明华村的一批批有志青年在他的带领下走出了峡谷,走向山外更为广阔的世界。而在企业经营过程中,施应军始终坚持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原则,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誉和市场的高度认可。
经历了29年的漫长时光,施应军终于从一名青年农民工,破茧蝶变为私企老总。
坚守:带领乡亲奔富路
“别人当了老板都是往外跑,他是个另类,一心只想着坚守在家乡。”一位熟悉施应军的村干部这样评价他,“他的坚守,是为了带动更多人致富。”
一人富了不算富。创业成功后的施应军,没有忘记自己的誓言。
漭水镇生态宜居,当地的环境气候非常适宜发展蚕桑产业。长期从事工程建设的施应军,也从乡村振兴的战略布局中嗅到了带领乡亲致富的商机。为打消群众顾虑,他投入30多万元,在明华、老厂两个村承包了200多亩山地种植蚕桑。边修建公路,边架设照明用电和生产生活用水,以一己之力改善当地生产条件,为新兴的蚕桑产业夯实发展基础。
2023年,为了让更多蛰守家乡的乡亲富起来,走出大山的施应军再次将目光投向家乡。这一次,他看中的是芭蕉芋产业。
漭水镇有零星种植芭蕉芋的传统,当地的芭蕉芋淀粉产出率和淀粉黏结度高,糊化温度低,透明度好,具有较高的品质优势。但因种植技术、加工销售等因素桎梏,产出效益不明显。2023年,漭水镇在老厂村建起了总投资200万元的芭蕉芋加工厂,施应军瞄准产业发展前景,想到这是个带动大家致富的好机会,就果断投标承包了企业。现在,企业不仅为种植农户免费提供芭蕉芋种子,并以每吨800元的合同价格,保底收购农户手中的芭蕉芋。
芭蕉芋种植基地有了,加工厂也有了,施应军带领乡亲们终于实现了在家门口创业就业。过去长年外出务工的施菊娟,是从芭蕉芋种植中获利的首批“吃螃蟹”的人。亩产值5000多元的红利,让她彻底放弃了外出打工。
“既能在家陪着娃娃和老人,还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施应军把我们的机耕路全部打通,大家的芭蕉芋挖出来以后,就可以在田边地头上车,直接拉到芭蕉芋加工厂。”在施菊娟眼中,施应军就是带着乡亲们“土里刨金”的能人。
施应军的示范带动作用正在日益显现。据了解,目前漭水镇共有350 多户农户种植芭蕉芋,种植面积1200亩,预计总产值可达540万元,可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5万余元,解决20多人就业。这株小小的植物,正在“芋见”更多奔向小康路的当地农民。
“我一直都不忘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初心,力争让家乡群众最大程度享受企业的发展成果。”施应军告诉记者,他始终把带动就业作为自己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现在,他名下的云南朋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在昌宁县开展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劳务分包和园林绿化施工,企业年产值达到3000多万元,直接吸收周边劳动力就业200余人,增加农民收入超过200万元,其中吸纳家乡劳动力50人以上。
回馈:永远守住做人的根本
做人不难,难的是做一个好人。
在施应军的心中,乡亲们的疾苦始终是他最关心的问题之一。他经常深入农户家中访贫问困,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和困难。无论是雨季道路泥泞导致村民出行困难,还是村民因火灾等自然灾害遭受损失,施应军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他主动投资80多万元,为明华村修建道路,并主动承担起每年的雨季道路修复。现在,村中多条公路已建成通车。2015年漭水镇明德村卫生所建设资金不够时,他主动出资8万元,为卫生所的建设解了燃眉之急。多年来,在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除国家项目支持外,不足的部分,他总会主动承担。
善心与善行永远成正比。2016年来,施应军主动资助困难学生,给予每人每年5000至20000元不等的资助。仅2022年至2024年,他就为明华村考取本科的29名大学生给予每人2000元帮扶奖励,还以企业名义向昌宁县特殊教育学校捐赠3万元教育基金,荣获“爱心企业”称号,同时定向捐赠昌宁县红十字会“捐资助学、扶贫帮困”资金5000元。
“施应军有一颗热爱家乡的心,一直资助我们村和邻村的困难儿童,帮助一些孤寡老人。他家所在的村民小组有一个独居老人,在他的关心帮助下,没有进去养老院,后来是施总帮忙养老送终,这些都是看在我们眼里,也记在我们心上。”明华村党总支书记瞿学良感慨道:“近3年来,施应军累计为明华村捐赠教育资金8万余元。这对一个山区村而言,不是一个小数目。”
从一穷二白,到实现资产3000多万元,施应军走过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36年励志之路。他坦言,希望能继续把现有的产业发展好,将建筑公司做大做强,让栽桑养蚕和芭蕉芋产业的产业链更加完善,带动更多的乡亲就业致富。他还希望村里能出更多的大学生,让他们学成回来建设家乡。“只要我还有能力,就会一直为家乡的发展、为乡亲们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施应军或许没有读过艾青的这首诗歌,但是他做到了。
本文图片由杨军、字青松提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