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再出发 ——《保山日报·周末版》2025年度特约撰稿人采风活动侧记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图①:特约撰稿人和本报记者在摩崖石刻前合影。 范南丹 摄
本报记者 冯祖玲
时光的笔触,在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上不断续写着精彩篇章。《保山日报·周末版》与特约撰稿人相伴步入第十年,11月28日,我们一同走进隆阳区水寨乡,沿着古老的南方丝绸之路,探寻徐霞客曾经留下的足迹,感受那穿越千年依旧熠熠生辉的历史韵味。
来到水寨乡,仿佛步入一幅古朴而厚重的历史画卷之中。水寨老街子首先映入眼帘,街道石块铺心,鹅卵石镶边,街面呈波状缓进递升,遇坡砌长磴,阵雨过后街面光洁如洗,恰似岁月留下的无字史书,静静诉说着往昔的繁华。街道两侧房舍相连,屋顶层层交叠,整条街势如潜龙游动,引得大家纷纷驻足欣赏、拍照记录。
走完老街子,第二站便来到了令人称奇的梯云路。这段开凿于罗岷山崖峭壁上的道路长三四公里,有500余级台阶,陡峭曲折,犹如天梯一般直插云霄,故而得名“梯云路”。而梯云路上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道路正中那块刻着棋盘的棋盘石,它承载着赶马人旅途中的闲趣,仿佛将当年的热闹场景重现眼前。大家在感叹山路险峻的同时,也为这独特的文化印记所折服,一路上快门声不断,都想把这奇景定格。
走过梯云路,尽头便是平坡寨子。这个建在澜沧江大峡谷坡地上的村子,虽名为“平坡”却并不平坦,有着“平坡坡不平”的奇妙说法。曾经的平坡,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驿站,可谓盛极一时,家家开店,户户养马,骡马穿梭,热闹非凡。如今的平坡虽没了往日的喧嚣,可村头村尾半圆拱寨门上依稀可见的“太乙生水”“物美风淳”题刻,依旧在默默诉说着那段辉煌的过往。撰稿人们漫步其中,感受着岁月的更迭,心中满是感慨。
从平坡寨子出来,车子一路行至澜沧江边,便看到澜沧江头三桥(霁虹铁索吊桥、石油管道桥和大柱山铁路桥)并立的奇观。霁虹桥,这座横跨澜沧江的古桥,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始建于南诏时期,历经多次改建,从竹索吊桥到木桥,再到明成化年间的铁索吊桥,承载着两岸人民往来的重任,是永昌道的必经之路,也曾是滇西交通的要冲,徐霞客称它为“迤西咽喉”,康熙题写“虹飞彼岸”。望着古桥,大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曾经商旅云集,人们排队过桥的繁荣景象。
而岸边的普陀岩摩崖石刻则像是一部镌刻在崖壁上的史书,记载着霁虹桥的历史变迁。从明代中期到民国后期,跨越500年的题刻曾汇聚于波涛汹涌的霁虹桥头,这些题刻是文人骚客、士人举子、商界名流留下的真迹,内容涵盖古代交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既是书法艺术的宝库,又为山川增色添彩,成为极为珍贵的文物瑰宝。如今有28幅复制于新的崖壁之上,大家站在石刻前,细细品味,仿佛能穿越时光与古人对话。
采风归来,众人的思绪似乎还沉浸在那一路的所见所闻之中,意犹未尽的感觉萦绕在心头。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一场以“南方丝绸之路与保山”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在俞匀小院举办,撰稿人纷纷畅谈起自己今日的感受。
保山市融媒体中心负责同志向特约撰稿人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大家在过往的岁月里对《保山日报·周末版》的大力支持与深切厚爱。他感慨道,因着相同的文学追求,大家相聚于此,其间的缘分殊为难得。多年来,各位撰稿人扎根于不同县区的地方文化土壤,精耕细作,持续创作输出,助力报纸周末版岁岁焕新,呈现出别样的风貌与活力。他衷心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看到更多撰稿人们的精彩作品,让这份因周末版而缔结的情谊长久绵延,续写更多的精彩篇章。
分享会上,各版面编辑与撰稿人还深度交流了版面需求和在阅读写作方面的一些见解,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共话《保山日报·周末版》的发展。
九年的相伴,每一次采风都是一次与历史、与文化的深情相拥。在这进入第十年的特殊时刻,撰稿人们越发深刻地领悟到了保山这片土地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大家表示,站在这个新的起点上,更要用心去书写保山的故事,传承徐霞客的探索精神;要让更多的读者知晓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传奇故事,让永昌文化在时光的长河中持续绽放光彩,永不黯淡。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