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安明:回甘的人生更有味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立冬时节,海拔1800米至2300米的昌宁县柯街镇立斯达村已是寒意渐浓,但茶园里依然热闹。虽然许多业务已经交由儿子去打理,但年逾80的郭安明时不时还是会到茶园转转,指导茶农修枝剪叶、打理茶园,为明年的春茶蓄能积势。这样的日子,郭安明已经度过了20多年。
1995年10月,从昌宁县茶办退休的郭安明选择了回到老家立斯达。当时的立斯达有300多亩茶地,但传统的茶叶品种和低廉的晒青茶价格,使得村民的茶叶大多自产自销,部分村民干脆放弃了茶园管理。
郭安明在指导茶农采茶。 傅华平 摄
同为柯街镇的行政村,高寒山区的立斯达村与坝区里亚热带气候的村社差距明显。坝子里,热带瓜果、反季蔬菜让热区群众早早住进了“瓜果房”,坐上了“大棚车”,但没有特色产业的立斯达群众,靠着烤烟、玉米、荞麦等山地作物,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艰难前行。郭安明家所在的响水河村民小组更是以120多户人家有6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比例成为立斯达村的贫困典型。
如何利用自身所长为家乡发展做点实事?退休后的郭安明始终没有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2001年,在认真筛选比对品种,对种质、政策等资源进行链接后,郭安明带领几户村民开始试种云抗10号。“相较于传统茶树,云抗10号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害较强的特点,且扦插及移栽成活率比对照种高,加之可以申请政府目标扶持,我自己又掌握云抗10号的扦插、种植、管理等技术,这些因素都能大大降低茶农试种的风险。”郭安明回忆着当年选择云抗10号的原因。
3亩、5亩、8亩……村里的5户人家在郭安明的带动下种下了云抗10号,也种下了对新生活的希望。
从茶园选择、茶园开垦、种苗移栽到水肥管理、种植管理,花甲之年的郭安明开启了新的“创业路”。
3年后,60多亩茶叶进入丰产期。当时的立斯达村唯一的茶所离响水河有五六公里的距离,茶农售卖鲜叶极为不便。于是,郭安明开始思考茶农交售鲜叶的问题。“既然是我带着大家走的这条路,就应该为大家解决后顾之忧。”曾经带领职工建过茶厂的郭安明决定通过建设茶叶初制所来解决茶种出来后卖到哪里的问题。
2005年,投资10多万元的云岭叶声茶叶初制所在响水河建起了。茶所的建成,让响水河的茶农实现了就近变现,也带动周边村组一些荒废的茶园重现生机。“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受出行限制,留守老人很难到离家远的地方交售鲜叶,如果没有郭安明的茶叶初制所,好多茶园就荒废了。”立斯达村党总支书记张治国说。
对于郭安明来说,茶所的建成也让他的“创业路”越走越没有“退路”,没有“退路”的他将儿子也拉入了“创业路”。
有了茶叶初制所的带动,几年间,立斯达的茶叶种植面积由300多亩增加到600多亩,田园镇和大田坝镇邻近立斯达的村组的茶农也选择将鲜叶交到郭安明的茶所。因为大家都知道,老郭叔的茶所从来不打白条。
每年,郭安明的茶所都要收购100多吨鲜叶,支付茶款40多万元;茶所长期用工2人至3人,季节性用工1000多人次,辐射带动100多户群众增收致富。当年跟着郭安明一起种茶的茶农如今都盖起了平房,住上了新居。“虽然与其他产业相比,茶业利薄,但我们能坚持做到平稳收购,以质论价,保障茶农的利益。”20多年来,郭安明始终将自己与茶农的利益绑在一起。
为确保茶叶的产量和品质,10多年间,郭安明不仅持续带领茶农进行低产低质茶园改造,还抓住昌宁县实施标准化茶所建设的契机,贷款购置了烘干机等设备,对茶叶初制所进行改造升级,提升茶叶品质。
“相比传统品种的苦涩,现在的茶有一种回甘的口感,所以一直有稳定的客源。稳定的品质才能维护稳定的客源,稳定的客源才能保障茶农长久的利益。”说起茶叶的品质,言语不多的郭安明语调明显提升。
因为标准化茶所建设的成效,云岭叶声茶叶初制所成了昌宁县的范本,许多茶人都到郭安明的茶所参观;因为退休后主动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周边群众增收的事迹,郭安明的故事多次见诸媒体,屡次被县、乡、村各级评为优秀共产党员、银发先锋典范,但初心如炬的郭安明始终保持着低调。
粗糙的双手、花白的头发、黝黑的面庞,眼前的郭安明已经看不出“公家人”的模样。这个曾经任职昌宁县林业局局长、昌宁县茶办主任的“领导”已经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农民”,可郭安明并不在乎这些。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这就是我本来的模样。”
退休近30年,郭安明已经与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融为了一体,与乡亲们共同演绎着平凡而又富足的农人生活,回味悠长。(傅华平)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