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且以青春赴山海

发布时间: 12-04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编者按: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近年来,在保山大地,很多大学生、农民工,甚至是退休人员,主动从城市返回农村当起了“新农人”“兴农人”,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这是怎样的一次次双向奔赴?本报今天起将陆续推出《雁归来》系列稿件,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们的田园梦。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去他乡还是回故乡?很多人试图解开这道人生命题,事实上,没有标准答案。人生应该是旷野,每一种选择都有意义。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回归乡村就业、创业,成了时下许多年轻人的选择,这些“新农人”从农村走出去,看过世界之后选择回到农村,用奋斗诠释青春的意义,用双手绘制家乡的蓝图。本期为您讲述3名青年回乡逐梦的故事,这些生机勃勃的年轻人用亲身经历证明了梦想不只存在于远方。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梦想,在出发的地方绽放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茶二代”徐剑坤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现在是在腾冲清凉山茶体验馆为大家直播,欢迎大家走进直播间……”深夜12点,腾冲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徐剑坤还在抖音平台直播。从今年春茶采摘上市开始,她就不定时不定点进行直播,现已直播上百场。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腾冲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有17个茶叶初制所、6万亩茶园。徐剑坤每天奔波在不同的茶山和茶厂间,即便很疲累,但只要面对镜头,这个清瘦的女孩顿时又精神抖擞。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①:徐剑坤和茶农在采茶。  徐 剑 摄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15年高中毕业后,19岁的徐剑坤远赴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念书。毕业后,她放弃了出国机会,回到了生她养她的地方,接手父亲的茶企。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徐剑坤总是自豪地说自己是个“茶二代”,她对此的理解是传承、守护、圆梦。“1988年,父亲创立了腾冲清凉山茶厂,几十年间与茶为伴。他病逝后,我就回来了。”徐剑坤说,她放不下这些茶山,也放不下父亲坚持了一辈子的希望。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作为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新农人”,徐剑坤把功夫下在了对传统经营的转型和升级上,她回乡做的第一件事是在大理开了奶茶店,菜单上的多款茶饮均以清凉山现泡茶为“主角”,加入鲜奶、果汁等元素,调制出年轻人喜欢的口味。这是清凉山茶第一次在市场上以奶茶的形式跟大家见面,高颜值、高品质、好味道的奶茶顿时吸引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奶茶店的生意越做越好。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徐剑坤回乡做的第二件事是和母亲一起改建了一间70年代的老厂房,开起了清凉山茶体验馆,让消费者在体验采茶制茶的同时,也能参与品茶、茶艺培训等活动。体验馆距离腾冲县城40公里,自2021年开馆以来,每年有上万人到此“打卡”。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打破传统营销模式是徐剑坤回乡做的第三件事,她尝试着在短视频平台直播卖茶,拓展线上销售渠道。刚开始也有手足无措的时候,不会拍视频、不懂剪辑,通过一点点的摸索和学习,现在面对镜头,徐剑坤自信大方、侃侃而谈。徐剑坤从不打价格战,这个年轻的女孩有着自己的生意经,她要的是长久的效益,而不是眼前的利益。镜头架起来,产品卖出去,越来越多的茶友知道了清凉山茶。她打造的清凉山茶电商团队分别在抖音、拼多多、微信视频号3个平台直播,目前已累积粉丝8万余人,成交7万余单,销售额达500余万元。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蒲川乡家家户户种茶,茶是村民的重要经济来源,但单靠茶农很难找到稳定的销路。腾冲清凉山茶厂有限责任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订单合作方式辐射蒲川、新华、团田、五合4个茶乡。目前,公司有稳定员工100余人,每个基地有季节工40人至50人;带动1.65万户、8.2万余人增收3000余万元。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90后”女孩徐剑坤,常常被员工称为“徐总”“坤总”。在她和团队的努力下,36年的老茶企持续焕发新活力,逐步发展成拥有磨锅茶、普洱茶、红茶等70余个产品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公司年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1000余吨,年销售量900余吨。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山是有味道的,茶就是它的味道。”清晨的茶园里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徐剑坤和茶农一起身背竹篓、头戴斗笠,走进了茶园深处。相比城里的年轻人,她走的是一条与茶相伴的道路,余味或许苦涩,但终有回甘。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梦想,在奋斗中可感可及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杨江春和他的咖啡园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2月,隆阳区潞江镇咖啡种植区迎来了咖啡采摘季。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澡塘村辛家山1700亩咖啡种植基地里,无人机正拖着一串串香蕉往山下运送。与此同时,农用车拉着牛粪往山上运。“咖啡喜阴,在咖啡地里套种香蕉不仅能为咖啡树遮阴,还能增加其他经济收入。”潞山云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江春指着山上的土坑说,“牛粪堆放在那里,发酵过后就是咖啡最好的肥料了。咖啡地一年需要施8次肥,每次就要投入10万余元。”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辛家山昼夜温差大,高海拔环境和独特的土壤为咖啡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正是看中了这一优势,2020年,“80后”小伙杨江春从城市回到家乡,在辛家山开垦荒山,种下了600亩咖啡树,把撂荒地变成了希望地。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②:杨江春在晾晒咖啡豆。  苏 抒 摄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走出大山曾是杨江春的梦想,从江西师范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他在昆明一家央企干了10年的通信工作,收入稳定。“与其在外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干着一成不变的工作,不如回家乡闯一番事业。”杨江春说故乡承载着他的记忆和情感,回到故乡便有了归属感和安全感。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很反对杨江春辞职回家创业,杨江春耐心地解释自己要做的不是传统农业,而是精品咖啡。国际上对精品咖啡的解释是“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优秀的品种以及精细的农业管理”,父母对此很担忧,但弟弟很支持哥哥的选择。在谈妥了辛家山土地租赁后,他便跟随哥哥来到荒山,开山挖路、架设水电、搭建房屋。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创业之初,除了资金短缺,杨江春还遇到种植经验不足、规划不合理等诸多问题。咖农遇到的风险,他也一路经历了过来。为了给自己的咖啡注入科技力量,杨江春选择了与昆明理工大学咖啡研究团队合作,共同打造精品有机咖啡生态试验基地,进行科技化、数字化的现代化种植。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杨江春的咖啡基地里,管道纵横交错,地下埋有传感器,传感器实时传回咖啡的生长数据,只要打开电脑,就能从App里看到整个基地的情况。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传统种植模式3年至5年才会投产的咖啡变成了两年半就能有收成。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④:潞江镇辛家山咖啡种植基地。 苏 抒 摄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今年是杨江春种植咖啡的第三年,咖啡树已逐渐进入丰产期。除了瑰夏、波邦、铁皮卡等知名品种外,目前基地里的精品咖啡种类已经达14种。杨江春严格把控咖啡品质,坚持咖啡树不打农药、不施化肥,每一颗生豆必须在树上全红后才能采摘,以保证其品质和风味达到最佳。他还在咖啡地里种满紫花苜蓿,以唤醒土地活力,增强土地肥力。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咖啡豆采摘后,要经过水洗、日晒、焙炒、研磨等数道工序才能上市销售。为了打开“潞见山影”咖啡产品的销路,获得市场认可,杨江春的做法是带着豆子四处去参展。今年下半年以来,他先后到苏州和昆明参加了咖啡产业展览会。“每天都有很多人到我们的展台参观,品尝咖啡。”自己的咖啡被越来越多人喜欢,杨江春很是开心。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站在潞山云数咖啡庄园,向西能远眺高黎贡山连绵不绝的山脉,向下能俯瞰潞江坝广阔的田园风光。杨江春梦想着在这里打造一个集咖啡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企业,带动群众增收。如今,他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281户农户通过公司地租增加收入,成百上千人通过到公司务工获得收入。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9月1日,气温19摄氏度,这天气,咖啡树长舒服了;11月27日,哥伦比亚咖啡全红果采摘开启……”杨江春认真记录咖啡园的一点一滴,他说他的“诗和远方”在辛家山具象化了。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梦想,始于脚下指向未来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蒋德凡的“美丽经济”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冬季是石斛花销售淡季,在龙陵县平达乡新农人花卉有限公司的石斛大棚里,石斛花卉组培苗长势良好,待到来年2月,它们将变身美丽的盆花,销往全国各地。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盛花期,这里每天有2500多盆花被打包运往全国各地。2023年我们的营业额突破了15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2000万元。”作为平达乡“第一个吃螃蟹”——售卖石斛花的人,“90后”小伙、龙陵县新农人花卉有限公司董事长蒋德凡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带领着团队实现年销售额上千万元,不仅成为龙陵县售卖石斛花的龙头企业,还成了全国石斛花卉电商销售冠军。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图③:蒋德凡在查看石斛花卉。 徐 静 摄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0年,蒋德凡和妻子王红艳辞去武汉的工作回家创业。龙陵是“中国紫皮石斛之乡”,村里有很多人家种植石斛。石斛具有药用价值,石斛花因其色泽鲜艳、花姿优雅具有观赏价值。结合之前在外打工的电商经验,蒋德凡尝试着做起了石斛花卉电商销售。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石斛花朵繁密、花色娇艳、气味芳香,可观赏可食用,易成活……”蒋德凡以此为卖点,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他做前台主播,妻子负责后台运营。刚开始,直播间里鲜少有人,但蒋德凡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被更多人看见。如何清晰流畅地推荐商品特点、如何互动增强观众的购买欲、如何在镜头前表现自己自然自信亲切的形象……他努力学习直播带货技巧,慢慢摸索经验,直播间的粉丝越来越多。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生意日渐兴旺,自家种植的石斛花已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蒋德凡便到处去收购石斛花。起初,他跟周边邻居收购石斛花,后来又扩至周边村寨。为了货源,他跑遍了云南,甚至还到过越南。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蒋德凡一边跑货源,一边筹建石斛花大棚。创业贷款帮助他解决了资金方面的困难,乡政府帮他协调了土地租赁问题,他顺利注册成立了龙陵县新农人花卉有限公司,招聘主播组建了直播团队。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每年的2月至7月是石斛花销售旺季,王红艳和其他5位主播每天上午9点准时开播,大家轮番上阵,一直播到凌晨2点。现在,公司粉丝最高的账号有20万余人。“直播工作非常累,但大家都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们团队有80人,其中主播6人,后台运营6人。有1个仓库,5个种植基地。包裹量在全县电商中占比达40%。”蒋德凡说,没有侥幸的成功,今天的成绩都是用汗水换来的。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为了丰富石斛的种类,蒋德凡带领公司团队积极向专业技术人员请教,掌握了石斛杂交育种技术,成功培育了春暖石斛、黑山石斛、腥红之月石斛、血樱石斛等10个新品种。“公司现在共售卖28个品种的石斛花,销量都很好。”蒋德凡介绍。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除了自己获益外,蒋德凡还带动周边20余户农户种植50亩石斛,每亩年收入超过6万元。公司每年提供100余个季节性用工岗位,吸纳40岁至55岁之间的劳动力,助每人每年创收4万元至5万元。“我是农村孩子,我知道乡亲们赚钱不容易。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他们富起来。”蒋德凡说,除了在网络上销售石斛花之外,还要帮助乡亲们把更多农产品带出大山,发展更多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脚踏实地,行稳致远,进而有为。从城市返乡的蒋德凡,如今把花卖向了全国各地,让“美丽经济”为平达增添诗意。本报记者 苏明华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13.jpg

  责编:刘自明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uuu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