葳蕤的潞江咖啡林(保山小粒咖啡)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潞江坝的咖啡林。
□ 余隆海
小时候,我就对潞江坝充满了向往。我的数学老师是云南人,他用手风琴拉唱《富饶美丽的潞江坝》时,那陶醉的神情至今记忆犹新。老师给我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云雾缭绕的高黎贡山,静静流淌的怒江,红色的土地,明亮的阳光,黛绿的丛林,参天的乔木,奇异的藤蔓,密密的芭蕉林、甘蔗林、芒果林……这些美丽的亚热带景色与那淳朴热情的傣家人和艰苦创业的垦荒队员,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年少的我。
今年深秋时节,我来到保山市隆阳区潞江镇,开启寻梦之旅。这里被称为“太阳与大地拥吻的地方”。高天无云,日丽风和。我比对歌词回忆老师的讲述,努力找寻想象中潞江坝的影子。镇党委书记杨隆笑着告诉我,半个多世纪过去,潞江坝景色和风物变化很大,可谓翻天覆地,从多年前的甘蔗、香蕉到如今的芒果、火龙果,现在的潞江镇四季瓜果飘香、蔬菜满园,而“中国保山小粒咖啡”的原产地、有着“中国咖啡第一村”之称的新寨村距离镇政府不远。
晨光熹微,我从镇政府所在地小平田出发,前往新寨村。车过曼海桥,沿怒江岸北行不到十分钟,一块写着“中国咖啡第一村”的白色标牌立于路左,车左拐上行入园,掩映在咖啡林中的是一栋栋别具一格的民居,咖啡主题墙绘引人注目:手捧咖啡果笑容满面的老奶奶、手艺精湛的咖啡师、青春靓丽的咖啡少女……到处洋溢着咖农幸福的味道。主持村委会工作的村党总支副书记邵维宾开车带我参观咖啡园。
咖啡园随地势高低起伏,从怒江岸边连绵铺展到高黎贡山腰,墨绿色的咖啡林枝叶繁茂,经过春的孕育、夏的滋养、秋的沉淀,鲜艳欲滴的红色浆果艳红诱人。小邵说,现在是采摘季节,咖啡果的嫩皮包裹着果核,正默默静待在烘焙中绽放诱人的馨香。
高原的晨光朗照大地。咖农们戴上手套、背上篾篓,三三两两走进咖啡林,精心采摘熟透的红果。路旁,果筐里装满刚采摘的带着水珠、玛瑙似的红色咖啡鲜果。小邵说,咖啡果一季可采摘四五次,从十一月左右持续到来年春天。新采的咖啡鲜果,要去皮、脱浆成为咖啡豆,晾晒干再脱壳成为生豆,生豆再经过烘焙、研磨、冲泡,就是美味香浓的咖啡饮品。
在村办公室,有一个小型咖啡博物馆,小邵当起了讲解员。原来,咖啡并非潞江坝的“原住民”,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潞江坝,傣语称“勐赫”。地处北纬25°至南纬30°世界“黄金咖啡带”的顶端,西侧高黎贡山巍峨高耸,东面滔滔怒江奔流不息,潺潺的高黎贡山清泉,日夜浸润这块微量元素富集的火山沃土,造就了独特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这是一片世界少有的小粒咖啡种植天选之地。
潞江坝的咖啡梦源自20世纪30年代,爱国侨领梁金山购买咖啡良种,聘用园艺师,将咖啡种苗从缅甸运回国内,栽种在潞江坝。1952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在潞江坝大规模试验种植咖啡。三年后的春花烂漫时节,在新垦殖的红土地上,潞江农场建起第一个咖啡专业生产队——老桥队,心怀梦想的农垦队员姜平和队友们种下第一批铁皮卡咖啡树苗,还独创无荫蔽适当密植栽种法,让咖啡在潞江坝全面扎下了根。垦荒队员用青春和汗水开凿出潞江坝的咖啡之路。
潞江坝的咖啡之路并非一路坦途。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咖啡产业的迅速崛起、高歌猛进之后,20世纪90年代末咖啡市场风云突变,咖农惨淡经营。那时新寨村农户每亩咖啡收入只有几百元,有的咖农含泪弃种咖啡,可更多的人选择坚守。市场低迷之时,咖啡合作社成立,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带动,一改“小散乱”小农生产方式,为新寨咖啡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八年前,云南农科院专家带着珍贵的瑰夏咖啡种子走进新寨村。瑰夏被誉为21世纪最好喝的咖啡。自此,不远万里的瑰夏种子在潞江坝孕育出散发着独有花果香的咖啡果。今天,这些种子已长成近千亩的咖啡林,在红土地上完成了本土化蝶变,带着中国云南独特的风味越洋过海,香飘异国他乡。
几代人的精心筑梦,潞江小粒咖啡终于修成“正果”。“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带有果味、略带果酸”的味蕾感觉荣冠全球。1958年,潞江小粒咖啡在英国伦敦国际咖啡品鉴会上被评为一级品,名震世界;1980年,国务院将保山列为国家咖啡生产基地之一;1992年,在首届中国农业博览会上,保山选送的潞江小粒咖啡荣获银奖(未设金奖);1993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世界咖啡展览大会上,保山潞江小粒咖啡荣获“尤里卡”金奖。潞江坝小粒咖啡在国际上被命名为“中国保山小粒咖啡”,是我国极少数被世界公认的优质农特产品。它的味道柔和而不失力量,带有一种花香和果香的交融,能品味出“远山树林的味道”。“中国咖啡看云南,精品咖啡看保山,保山咖啡看潞江坝”,是人们对潞江小粒咖啡最好的赞语。
小车盘旋而上,穿行茂密的咖啡林。在一处高坡,我来到了邵维宾的咖啡种植园。十多年前,听从家乡的召唤,遵从内心的意志,他毅然辞去外地收入不菲的工作,回到魂牵梦萦的故土家园,挑起服务父老乡亲的担子。小邵先后流转了八百多亩农地,一些地块贫瘠荒芜,他请人整理,种上精品咖啡树。在一棵大榕树下,踌躇满志的他告诉我,要逐步将村里的咖啡品种全部换成铁皮卡和其他优质咖啡,带动更多咖农精品种植增加收入,还要线上线下推广,擦亮新寨小粒咖啡这块“金字招牌”。
在高黎贡山下一片茂密的咖啡林,一个帅气小伙正操着一口流利的英语进行抖音直播。“先生们女士们,欢迎来到云南保山新寨村,我有几句关于保山小粒咖啡的话想说,我不讲出来,你甚至不知道全中国98%的咖啡产自云南,云南最好的咖啡在保山……”原来他是保山网红知洋L,真名叫罗佳斌,小罗和他的团队已在新寨咖啡园做了十多天直播,六万多粉丝跟着他的镜头,走遍了新寨咖啡林的每一个角落。近几年,一些资深咖迷、网红主播、摄影爱好者、康养休闲者、团建研学、户外徒步者,慕名接踵而至潞江坝,兴奋地走进新寨村,用海量的直播、照片和文字,让新寨的小粒咖啡声名远播,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大咖”,来自国内外的订单雪片似的飞来,镇里的快递小哥忙得不亦乐乎。
在村里最大的咖啡庄园,一些说着普通话的咖迷和游客,正在咖香袅袅的屋子里,品味原汁原味的小粒咖啡。小邵热情地为大家泡上一壶刚刚烘焙好的新寨咖啡。他说,来到新寨,观赏咖啡树、采摘咖啡豆、制作咖啡、品尝咖啡、吃咖啡特色菜品,住咖啡主题民宿,成了游客们打卡的必选项目,农旅融合成为新寨发展的新路。
说话间,进来两位穿工作制服的小伙子。原来,他们是来村里巡检网络线路。新寨村已建起5个5G基站,万亩咖啡园实现5G信号全覆盖,千兆宽带接入家家户户。中国移动和华为公司按高中低海拔,在咖啡林建起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将村里咖啡树生长情况以及日照、降雨量、酸碱度等信息,及时收集回传到后台,这些信息经过专家整理后,再反馈给咖农,随时调整改进,让咖啡品质和产量有效提高。难怪新寨咖啡闻名遐迩,除了土壤气候和精品种植,原来还有数智赋能加持。
小粒咖啡和潞江坝的双向奔赴,精彩续写了中国咖啡的新传奇。
在潞江坝,我听到高家三代坚守咖啡产业的故事。第一代是来自中原的高忠泰,随刘邓大军南下云南,出生入死完成剿匪任务后,服从安排毅然终生戍边,扎根人迹罕至的高黎贡山区,在潞江农场种下保山产区的第一片咖啡林。“咖二代”高健云则从事咖啡贸易,产品远销欧美,被世界知名咖啡品牌指定为供应商。留学美国的“咖三代”高洁放弃在国外工作的机会,回国创立咖啡品牌,续写新的咖啡新篇。敢闯新路的保山青年郭文魁,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第一个将猫屎咖啡引进潞江坝。十多年来,他的庄园所产猫屎咖啡已成市场新宠。年近花甲、老当益壮的实业家闫正东,心怀梦想,回到高黎贡脚下的老家,建起了猫屎咖啡新庄园,他要在高黎贡的云雾和怒江的涛声中,编织自己美丽的咖啡梦……
历史上,古代的潞江坝地处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的咽喉要津,瘴疠弥漫曾是它的代名词。1639年,徐霞客芒鞋藜杖路过潞江坝,他在《徐霞客游记》写道:“有村当山下,曰八湾,数家皆茅舍。”“八湾亦有数家居坡上,人谓其地暑瘴为甚,无敢置足者”。“八湾”即坝湾,原潞江镇镇政府所在地。潞江坝也是傣、德昂、傈僳、彝、回、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明洪武年间以来推行土司制度近六百年。现代的潞江坝是滇西抗战的血战之地,二战时期,这片美丽的土地惨遭日寇疯狂蹂躏两年之久,为了还我河山,二十万军民喋血死战,彻底埋葬了日寇东进占领中国的疯狂妄想,每一寸土地都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满目疮痍的潞江镇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就是这样曾经的瘴乡恶土,在人民共和国的怀抱中,经过一代代建设者筚路蓝缕,用青春和梦想、汗水和心血唤醒沉睡的土地,播下一粒粒信念的种子,实现了这块土地物产从无到有、由粗到精的沧桑巨变,昔日的不毛之地慷慨奉献出丰硕的果实。
今天,走进潞江坝,如同走进了一幅美丽的青绿山水画卷,一个阡陌交通、屋舍俨然、怡然自乐的发展热土和令人流连忘返的人间乐园,高黎贡山下、怒江沿岸的咖啡树、芒果树、荔枝树、甘蔗林绿浪涌动、生机盎然,香蕉、荔枝、龙眼、咖啡、菠萝等20多种水果果香浓郁。好一个“富饶美丽的潞江坝,人人见了人人夸”!
结束潞江坝寻梦之旅,踏月而归,晚风习习,我仿佛谛听到咖啡林在低声细诉着与这片土地的天假因缘,我真切感受到咖农们忙碌身影显示的坚守和自信。明天,金色阳光将再次洒满高黎贡山和怒江两岸,照耀这片承载着无数人梦想的葳蕤的潞江咖啡林。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