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之爱 纯粹之书(读书) ——读沙必璐《隆阳散记》有感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 杨清敬
十一月的夜晚,带着些许凉意,却也挡不住我奔赴兰城路的热情步伐,因为今晚我将参加沙必璐老师《隆阳散记》的新书分享会,与会老师有沙必璐老师的爱人、学生及一些文学爱好者。
在参会老师的发言交流后,我加深了对沙老师的了解。1954年出生的沙必璐老师一辈子兢兢业业,以岁月之刻刀写下无数与保山、与隆阳有关的文字,在史志办的工作岗位上与同仁共同努力出版500多万字的20部乡镇志,而《隆阳散记》是她的第二部专著。作为笔耕不辍、经验丰富的文史专家,她的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保山本土文化的精髓,正如主持人段杏花老师介绍她是“有耐心的人,无往而不利”。分享会结束后,我带着453页的《隆阳散记》回到家,通过三四天的阅读学习,我真切地感受到本书的价值所在,这是一部文本意义与历史意义兼具的著作,它具有历史文化研究的参考价值与文学赏读的体验思考。
《隆阳散记》由隆阳区历史文化研究、滇西抗战史文化研究、杂载(生活见闻、工作侧记、保山风物等内容)三部分构成,每一部分中的文章,有些是在地方史料的基础上来进行描写,在研究中引申出思考,如描写保山城的城门、城楼、城墙,如从腾阳会馆看保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从太保山碑林看保山历史文化的底蕴等篇目;有些是以滇西抗战文化研究描写的盟军抗战英烈、飞虎队、抗战中的华侨、李根源等内容,揭示了在那个时代的英勇事迹,用历史与现实的语调让读者记住历史,珍惜当下的生活;最后是以自己生活在保山这片土地上,所遇到的事,参与过的传统节日,交际过的人们,以及自己的一些游记,展示着生活在历史面前,稳而思危。一切正如作者所言:“家乡人写家乡事、写家乡的历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在有生之年,为隆阳的历史文化尽一点绵薄之力……”
通读本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心中感怀万千,其中既有对作者创作热情几十年如一日的敬佩,又有书中内容阐释的特定历史与当下自己生活的参照,还有就是本书给我的更深层次的感悟。
我是一名文学创作者,长期以来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创作方向,后来,在漫长的尝试与实验中,习惯地遵循着“如何站在地方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纯文学创作”这一充满悖论的思考来指导自己的文学创作。阅读《隆阳散记》一书,顿觉书中所写之事物,所写之情景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这种熟悉之感也带有作者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思考。或许,在我今后的文学创作中,定会有本书所涉及的众多资料。在此,感谢沙必璐老师让我,以及像我一样读此书而在创作上走“捷径”,并在今后创作此类作品而能有参考资料而事半功倍表示感谢。
著名评论家李敬泽先生在《“地方”之“志”》一文中说到:“一个地方,在漫长的岁月里历经反复书写、编纂,逐渐形成它自有的历史、知识和传奇谱系……”“这个地方不同于世上任何一个地方,它是独特的,它在与更广大世界的对话中发现和阐扬自身的特性……”“这种知识保证了世界的差异和丰富,保证了人对他的故乡、社区,对他所居住生息之地的文化认同”。在我看来,《隆阳散记》正是这样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需要《隆阳散记》这样的作品。
数日之后,相信这本被我放在“读完的作品专柜”里的著作,会在不经意间被我重新抽出,翻开印象中的某一页,像照镜子一般,梳理自己生活中所需的营养,然后,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之上,感怀历史,尊重当下,爱这世界,拥抱自己。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