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戛乡破解发展难题实现集体个人双增收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近年来,昌宁县更戛乡进一步理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举措,培育多元化集体经济实体,探索多业态多样化发展途径,提升村级集体经济的“输血”“造血”能力,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收入双增收。
小街子甘蔗脱叶厂。张晓凡 摄
更戛乡坚持建强村级干部、科技特派员、乡土人才3支队伍,全方位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人才引擎”。在建强村级干部队伍上,从农村致富能手、高校毕业生中推选出村干部74名,培育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12名。每年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种植养殖技术、生态文明建设、乡村规划建设等进行全覆盖培训。组织开展乡村振兴“擂台比武”活动,通过亮成绩、展技能、找差距,不断提升村级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蓄力赋能。在建强科技特派员队伍上,该乡聚焦农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将省、市、县选派的科技特派员进行整合,组建优质粮油、茶叶、蔬菜、中药材、生态畜禽等产业服务组,成立立达村、田头村、小街子村、西米村4个科技服务工作队,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创业带动和科技服务,助力群众增收,推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在建强乡土人才队伍上,该乡建立发现培养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通过实地走访、广泛推荐、精准识别等措施,将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创业企业家、高校毕业生和民间艺人等100余名“土专家”“田秀才”发掘出来,按生产型、经营型、技术型等分类,建立乡土人才信息库。鼓励和支持乡土人才带头领办或创办龙头企业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个,在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传技术、帮规划,带动群众致富。
更戛乡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对全乡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农业设施设备和农户闲置旧房旧舍等进行全面清理、明确权属,以党员大会、院坝会等形式收集党员群众对闲置资产再利用的意见建议,激发群众“我的家乡我来建”的主人翁意识,不断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共清理出集体资源资产186处。以发挥闲置资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方向,科学制定完善一村一方案,通过政策支持、项目资金倾斜扶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等方式,组织2个示范村建设,确保试点村有资金发展、有项目落实、有资源办事,推动乡村由点到面逐步发展。对集中清理出来可利用的资源资产,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一部分由集体经济实体自主经营盘活利用,另一部分采取“集体经济+”模式,将闲置资产参股到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同时,坚持“市场换产业、资源换投资”和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原则,大力引进市场主体,将集体闲置的校舍、厂房等资产进行出租,多渠道增加集体经济收入。
更戛乡不断探索“村组一体型、村社合作、联村发展型”等多元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田头村采取“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强化技术服务和宣传引导,找准村企共同利益和需求的结合点,多形式、多模式、可持续推进芭蕉芋基地发展壮大,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目前,田头村发展芭蕉芋种植面积500余亩,年产量约2800吨,每年用工200余人次。更戛村由村党总支牵头整合项目资金,修缮茶所,合作社负责茶叶品牌打造、产品开发以及销售,农户负责古茶树管理、茶叶加工和茶农组织等工作,带动当地群众增收200余万元,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收入3.5万元,有效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西米村与西河村则实行集体经济实体结对共建,整合各自优势资源,打通闲置资源资产整合渠道、共建生产平台,通过“党组织+企业+农户”模式,加强冻库经营管理,实现集体经济增收。[马映雪 张晓凡]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