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保山 > 新闻

一位乡村医生的苦乐年华(身边人身边事)

发布时间: 10-28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他是共和国同龄人,亦是新中国首批培养起来的“赤脚医生”。50多年间,他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从青涩帅气的年轻小伙到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他用医者仁心救死扶伤,守护乡亲们的健康,成为十里八乡村民信赖的好医生。他就是腾冲市马站乡朝云村卫生所乡村医生彭志武。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正在看病的彭志武。.jpg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正在看病的彭志武。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国庆假期回朝云村老家,今年80岁的母亲偶感风寒,我便提出带母亲去城里看病,母亲说,我身上都是些老年人的常见慢性病,找本村彭志武医生看看就行。按母亲的说法,找彭医生看病,心里面踏实。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今年75岁的彭志武,性格开朗健谈,说话风趣幽默,他和乡亲们都很熟。长期的乡村医疗卫生工作,让他练就了一套过硬的本领,是家乡小有名气的全科医生。在村民的潜意识里,只要有伤风感冒,头痛发热,腰酸腿疼,身体不适等症状,第一个想到的人就是彭志武。如今,彭志武虽年事已高,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可村民们有事还是喜欢去找他,甚至十里八乡的村民不辞路途遥远,还是愿意找他看病。彭志武也乐此不疲,热情接待到访的每一位患者,用心用情为乡亲们分析病因,给出治疗建议。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为年轻医生讲解药效。.jpg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为年轻医生讲解药效。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也是这75年间腾冲乡村医疗发生翻天覆地变迁的受益人和见证者。如今农村就医非常便利,乡级卫生院的医疗设备也相对齐全,作为一个退休在家的乡村医生,只要乡亲们需要我,我就继续发挥余热为民服务,这也是一个老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彭志武对笔者说。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立志从医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1949年3月出生,是土生土长的朝云村人。小时候,家里穷,朝云村(当年称为云华公社)又是高寒山区,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土地贫瘠,是腾冲的两个牧业公社之一,他除了种地、放牧,就是做石匠。生活贫困,缺医少药是当时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10余岁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亲戚家看到一本书——《寿世保元》。60多年过去了,彭志武还清晰记得当年的情景,当时他有好多字都不会念,但对书中的内容很感兴趣。后来因为记挂着书中的内容,上学时就更加努力学习。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寿世保元》是一本医学古籍,为明朝龚廷贤撰著,成书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共10卷,本书对中医基础理论的阐述较详,其论述包括脏腑、经络、诊脉、用药等,对诊脉描述尤详,并对脏腑、气血等重要内容作了专篇论述,对临床各科疾病的证治亦阐述精详,每个病证之下均先采前贤之说分析病因,然后列述症状,确立治法,后备方药,有的尚附有验案。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近照。.jpg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近照。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当年,就是因为偶遇《寿世保元》这本发黄破旧的中医古籍,犹如一颗小小的种子在彭志武幼小的心灵里慢慢发芽,无意间开启了彭志武一生的从医之路。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全国广大农村处于一个缺医少药的状态。1950年卫生部副部长苏井观在全国农村卫生座谈会上指出:今后卫生建设的重点在农村。1955年底和1959年底农村的合作医疗实践两次进入国家政策议程,国家需要大量培养农村医疗人员。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1963年根据上级指示,腾冲全县共有56人被推荐到保山梨园卫校(现在的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进行医疗技术学习。当时云华公社有48个生产队,8个大队,初推了48人,最后,通过层层筛选后,最终有8人到保山学习,时年14岁的彭志武高小毕业,生产队的长辈们看到彭志武学习努力,热爱医学,他因此成为全县被推荐的56人中的其中之一。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学校为快速培养农村急需的医疗技术人员,成立师带徒中西医结合速成班,学制三年。由于条件有限,学校专业专职教师很少,只能聘请医院在职医生到学校上课。老师授课内容不固定,请到中医老师就上中医课,请到西医老师就上西医课,课程内容取决于老师的专长。上课的老师都是从各大医院聘请来的知名专家、医生,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老师们上课,有时在课堂上,有时到医院里进行临床实践,多数时间是由老师带着在医院里实习。一位老教授说:学医之道,实践重于理论,实战才能出名医。由于中医课程较多,彭志武又有《寿世保元》的理论基础,中医成了他的专长,并得到了许多名医的指点。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成为“赤脚医生”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三年的卫校学习结束后,按“定向培养,服务农村,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彭志武回到家乡后,组建了朝云大队合作医疗室,成为一名乡村医生,开始了一生的从医生涯。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乡村医生,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赤脚医生”。“赤脚医生”源于1968年9月《红旗》杂志发表的一篇题为《从“赤脚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随后《文汇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赤脚医生”的名称走向了全国。直到1985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到此“赤脚医生”逐渐消失。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产物,是对半医半农的乡村医生的专属称呼。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大队合作医疗是那个时代的产物,社员每人每年从劳动分红中提交1元钱的合作医疗费,生产队里再从集体公益金中每人平均提取0.5元作为合作医疗基金。群众每次看病只交0.05元的挂号费,吃药打针抓药就不需再付钱,医疗费用从合作医疗基金中报销,不足部分由大队所属联队收入中补贴。合作医疗室所需药品由彭志武赶着生产队派给的骡子到县医药公司去购买。特殊药材和一些稀少中草药还要组织社员上山去找。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bsrb1026007_001_04_b.jpg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bsrb1026007_001_05_b.jpg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bsrb1026007_001_06_b.jpg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获得的相关荣誉。.jpg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获得的相关荣誉。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赤脚医生的报酬是“工分加补贴”。每月发8元生活补贴,粮管所供应32斤平价包谷或大米,联队补贴一对电池、两斤煤油,每天记11分工分,有时还有肉票、布票之类的东西。当时生产队的一个男劳力劳动一天,最多也就记10分工分,女劳力劳动一天记8分工分,应该说乡村医生的待遇还是不错的。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发煤油、电池是乡村医生工作需要,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理解的“福利待遇”。那时的农村,没有电灯照明,更没有路灯,乡村医生没有上下班时间,只要有患者求医,不分白天黑夜都要到患者家中出诊。晚上出诊要打手电筒照路,晚上坐诊要用煤油灯照明,农忙时还要下地干活,抢收抢种。乡村医生就是半农半医的职业,没有完全脱离农业生产,手中没有先进的医疗设备,背上背着一个装有简单医疗器具和药品的红药箱,风里来雨里去,不分昼夜,随叫随到。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说,在实际工作中,仅凭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就想服务好乡亲们,那是不行的,必须中西医结合,做一个合格的全科医生,才能为乡亲们解除病痛。妇科、牙科、内科、外科、儿科、防疫、计划生育等等诸多医疗类别,在实际工作中接触较多,但在学校学习时接触的较少,有些地方病、疑难杂症不要说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古语云:“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君子不耻下问”。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只有加倍努力学习,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前辈学,向民间草医学。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职责”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就是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对地方疾病、疑难杂症进行分析、总结,认真做好每一个医案,为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治疗方法。乡村医生不一定要样样精通,但要面面俱到,服务周全。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在学校时,妇科方面的知识学得不多,然而回到农村却要面临接生。彭志武刚工作不久的一天下午,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妇女急匆匆地来请他去接生,产妇胎位不正,造成难产,情况非常危急。当时还很年轻的彭志武,用曾经学过的一点点妇科知识对产妇进行外倒转术,慢慢地将胎位转正,产妇和孩子转危为安,产妇一家人千恩万谢。当年出生的孩子现在已经做爷爷了,几十年后的今天,彭志武依然记得那天的情景,也更明白乡村医生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同时也是乡亲们无比厚重的嘱托。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多年来始终感恩当年督促他学习,推荐他上卫校的前辈,唯有努力提高医术,服务好身边的人,不忘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1976年,彭志武加入中国共产党,今年已有48年的党龄,这48年间,他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连年被当地党总支评为“优秀共产党员”。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彭志武喜欢医疗工作,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从医,于是在他的鼓励之下,孩子也考上了卫校,实现了一生从医的愿望。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时光在走村串巷的行医脚步声中悄然流逝,彭志武在乡村卫生所一干就是50余年。50余年间,他历经了人生的风风雨雨,从青涩帅气的年轻小伙成长为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医生;他的魅力在于他和蔼可亲的笑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努力进取不断学习探索的精神、对身边的人和事常怀感恩之心。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2009年,彭志武到了退休年龄,鉴于卫生所人少,其他年轻的同志还需要带一带,他又干了5年,直到2014年正式退休。乡村医生没有纳入国家编制,为非正式医生,身份还是农民,因此不领退休工资,退休时国家按每年工龄500元一次性计算补助金,退休后每月给予1800元的生活补助。彭志武从1963年5月开始到2014年12月一并计算工龄,共计50年零7个月。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虽然退休生活补贴不高,彭志武很是满足,他说:“我们这一拨人为基层农民治病,是治疗者、倾听者和陪伴者,是真正实现‘为人民服务’号召的践行者,我一生行医没有辜负国家对我的培养,我为此感到自豪。”邵桂兰/文 高登泽/图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责编:刘自明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

编审:杨冬燕aaa保山日报网_www.baoshan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