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生:做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凡人俗事)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宋永生(左四)和他的爱心志愿者们。
周向东/文 周国兵/图
10月16日,65岁的宋永生带着一众爱心志愿者奔赴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开展“情系老兵,温暖相伴”慰问农村困难退伍老兵活动,把从云南应急总队保山支队与中国狮子联会云南分会保山永昌服务队募捐到的86床蚕丝被送到老兵手中。
“老兵们曾经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是我们敬佩的最可爱的人。礼轻人意重,我们要赶在冬季到来前,把这份温暖和敬意送到老兵家里,让他们心里暖和和的……”宋永生这样对记者说。
据了解,自10月11日重阳节开始的这场关爱老兵爱心志愿活动,已经为隆阳区丙麻乡、永盛街道、汉庄镇、瓦窑镇、瓦房乡的农村困难退伍老兵捐赠蚕丝被191床,价值57300元。在接受捐赠的191位老兵中,年龄最大的有86岁,最小的也有62岁。
“感谢宋永生和他的志愿者团队对老兵群体的关注和关爱,宋永生这个爱心‘及时雨’的美名的确名不虚传。”中国狮子联会云南分会保山永昌服务队队长叶付领这样评价宋永生。
“之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及时雨’,是因为老宋总是能在最危急、最困难的时候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解决燃眉之急。”爱心人士刘裕说。
说起宋永生,他还有很多“名号”:中国红十字总会五星级会员、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优秀志愿者、云南省红十字会“金蒲公英徽章”获得者、保山市道德模范提名奖……在这些“名号”的背后,既是对宋永生多年来坚持扶危济困、奉献爱心的真实见证,又是对这位“爱心义士”凡人善举的肯定和褒奖。
“我就是个普通百姓,但是我要用实际行动做个知恩图报的人……”宋永生认为之所以会走上做慈善、献爱心的道路,和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有着很大的关系。
1979年2月,在原隆阳区林业局国有林场工作的宋永生被单位派到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出差,负责采购文山杉的树种。没想到刚到文山不久,对越自卫反击战就爆发了。文山全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各交通要道和主干道封闭,禁止社会车辆通行,宋永生被迫滞留在马关县城。听着远处此起彼伏的炮火声,宋永生身上的盘缠也花光了,一度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就在走投无路之际,宋永生遇到了在马关县印刷厂当厂长的张治东。张治东是河南开封人,当年作为南下干部来到了马关,妻子王美章在马关县招待所当服务员。“出门在外,谁都有困难的时候。”在张治东夫妇的帮助下,宋永生渡过了这次难关。一个多月后,战争结束,宋永生拿着张治东夫妇资助的盘缠,乘车返回了保山。
这次经历,让宋永生刻骨铭心、永生难忘。回到保山后,由于马关县城整体搬迁,宋永生便与张治东夫妇失去了联系。在后来的20多年里,宋永生四处打听恩人的下落,但一直杳无音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宋永生代表保山到团省委参加全省助学扶贫会议。在会议间隙,宋永生走上主席台,拿起麦克风说道:“请问文山代表团的同仁来了没有,请举一下手!”参会代表纷纷看向了宋永生,只见台下几个人回应着举起了手,宋永生激动不已,饱含深情地把当年的故事讲了出来,现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文山代表团和红十字会同仁的帮助下,宋永生得知张治东、王美章二老在多年前已经去世,便与二老的子女取得了联系。在征得二老子女同意后,宋永生决定到二老坟前磕头谢恩,这一举动引起了广泛关注,文山红十字会组织200余名爱心人士陪同宋永生一起祭拜两位老人。
这些年来,宋永生在市、区红十字会带领下,与爱同行,汇聚社会各方爱心力量,为了“让爱传递 温暖世界”的共同目标,一直致力于扶贫帮困、捐资助学、关爱“一老一小”等爱心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知恩图报”这四个字的真正内涵。
近10年来,宋永生踏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参加慈善爱心活动2200余次,捐资助学9900余人,资助贫困山区学校160余所,救助贫困家庭及个人90余户,关爱孤寡老人21人、孤儿40余人、抗战老兵22人,关爱慰问养老院活动6次受益2000余人,参加各类慈善基金会对山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80000余人,亲自送到医院免费救治38人。自驾几百公里深入10多个村寨,为建档立卡特困户、残疾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群众送去价值100余万元的生活用品和电器。
“我是光荣的志愿者。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更加美好的人间。” 宋永生坚定地说。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