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定要把这件事做成” ——记保山市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梁兆平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梁兆平同志,你与一名白血病患者HLA配型相合,请问,你是否愿意捐献造血干细胞?”“愿意,当然愿意!”2022年9月的一天,27岁的梁兆平接到了一个特殊的来电,他的决定成功为一位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送去了生命的“种子”。
2015年11月,市红十字会到保山学院设点招募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当时就读于保山学院的梁兆平和室友下课后回宿舍,途中看到中华骨髓库的采集样本车,一群年轻人不约而同走向了采样车,了解后大家一起报名加入了造血干细胞资料库。
在非血缘关系中,造血干细胞配对成功率仅为几十万分之一。当得知自己与患者的骨髓高度吻合,梁兆平感叹缘分奇妙的同时,也坚定了为这名患者捐献干细胞的决心。“能配型成功是患者的幸运,捐献干细胞是我义不容辞的事,我必须去做。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都要克服,一定要把这件事情做成。”梁兆平说。
2022年9月17日,梁兆平安排好工作后独自奔赴昆明进行捐赠,4天后,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顺利完成非血缘造血干细胞采集和捐献。
回忆起捐献的历程,梁兆平说:“采样入库时,我想着青年人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如果有幸救助他人也是一件好事。当真正捐献干细胞的时候,我才真实感受到了万里挑一的不可置信和救人一命的激动万分。一开始父母还有些担心,我为他们科普解释确认对身体没有伤害之后,他们也很支持。”
正常捐献者基本上每天注射一次“动员剂”,梁兆平由于自身身体原因需要每天早晚各注射一次,由此带来的不适感非常明显。连续注射5天后,上午开始采集。采集中,梁兆平不能动、不能喝水、不能吃东西,经历了比其他捐献志愿者更多、更艰难的采集过程。
梁兆平说:“躺在采集床上的那几个小时特别痛苦、特别难熬,当工作人员给我读了受捐者写的感谢信时,我才意识到,我挽救的不是一个生命,而是一个家庭。”梁兆平还记得,信中说受捐者有一个未满3岁的孩子,这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每天都说要谢谢远方的叔叔。“我让他们看到了希望,让孩子不用失去父母,我觉得所有痛苦都是值得的。”梁兆平坦言,虽然与受捐者互不相识,但有时候也会对对方的近况感到好奇,不过是希望他(她)能平安顺遂,一切顺利。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正是因为有梁兆平这样的热心人,才让白血病患者看到了更多活下去的“希望”,让这个世间更加温暖。本报记者 陈艳霜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