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的“为民修理铺”(凡人俗事)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缝纫机前的王勤和他的老伙伴们。
姜兴荣 文/图
每逢街天,在隆阳区瓦房彝族苗族乡林业站旁边的“为民修理铺”前,一位头戴灰色老式遮阳帽、面颊清瘦而和善的老人忙得不亦乐乎。在他那台“老掉牙”的上海牌缝纫机前,有的村民前来找他修整不合身的服装,有的来缝补破裂之处或修换扯坏的拉链,有的要缝鞋帮鞋垫,还有的特地来找他理发……
这位银发老人名叫王勤,今年80岁,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位党龄60余年的老党员,家住瓦房乡上寨村三组。
说起王勤,左邻右舍的乡亲们都夸赞他是个吃苦耐劳、诚实善良、助人为乐的能干人。
王勤两岁时父亲去世,留下孤儿寡母过着孤苦伶仃的生活,幸得到政府和村民的关怀与照顾。王勤12岁小学毕业,13岁就参加生产队务农。出身寒门的王勤为人礼貌,做事诚实认真,不占小便宜,17岁时生产队队委会决定选任他为记分员。他就任后对社员的出勤记得一清二楚,从未有过错乱,深受群众信任。后来,他被全队社员选举为负责掌管生产队粮食、籽种、经济、物资、用具等的保管员,一直担任到1984年土地承包到户为止。
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困难年月中成长起来的王勤,诚遵慈母启迪教育,懂得勤奋好学、知恩图报、勤俭持家的道理,逐步承担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重任。
王勤18岁就开始学习理发技术和红白事帮做厨宴的手艺。当年,为报答村人的恩惠,他替人理发和做厨都不收费。他还积极参加生产大队“俱乐部”演剧活动和本寨舞狮队表演,宣传党的惠农政策,丰富乡民的文娱生活。
王勤步入结婚年龄后,年迈的老母只能助言,无力助钱。办婚事所需的一切全靠他自己想办法筹备。婚后,王勤夫妻俩共生育了4个女儿,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养家糊口的重任就得想办法解决。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民靠挣点工分,单凭农业收入分红难以完全解决生活所需,得开动脑筋想办法,做点家庭副业扶助。
当时在市场上销售较好的农村日常用具是竹编品,如簸箕、筛子、筲箕、背篮、竹箩、竹叶帽等,还有布鞋和鞋垫。
王勤了解市场行情后,与妻子同做布鞋和鞋垫卖,同时还学习编制竹制品。经过他不断地摸索改进,所编的竹制品不但经久耐用还式样美观,除了在本地销售,还远售到周围几个乡镇。
他开始学这门手艺及学做生意时刚满22岁,几年后,他又看到做裁缝也很吃香,于是便于1977年春到瓦房供销社花费161元买了一台“上海牌”缝纫机。他如获至宝,夜以继日地练习缝纫技术,掌握了缝技要领后,先给家人缝制衣物,觉得合格后才帮寨邻缝新装。村民见后夸赞说:“缝得合身合体,针路齐整,纽扣钉得结实,熨得平整光滑,跟得及裁缝店缝的。”从此,他缝的新衣服不单在瓦房街卖,还到杨柳河湾街卖,有时还连同编的竹制品和做的鞋子等背到彝族山寨去以物易物,兑换成粮食来养家糊口。
如今,王勤的4个女儿全都成家立业,两个招赘在家,两个出嫁,日子过得幸福温馨。他本该逸享四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为什么还要上街摆摊劳作呢?王勤对笔者说:“现在很少有人再做这缝缝改改修整的营生了,但在山区农村仍有部分人需要这项服务。所以,趁我现在身体还行,前来接点‘漏沟水’充实生活,也算是发挥余热为人民服务了。”
时下进理发店“剃头”,一般是20元一个人,但王勤只收4至5元一个人,并且凡是90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来理发,一概免费。“为民修理铺”因其质优价廉,深受乡亲们的喜爱,王勤老有所为的担当作为亦成为瓦房人人相传的美谈。
“我要将这台‘老掉牙’的缝纫机和我用了多年的理发工具作为我的‘传家宝’,好好收藏保存,留传给子孙,让他们知道先辈求生的艰辛,传承先辈与人为善、喜做好事的德行!”王勤笑呵呵地说。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