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网络主流价值】用爱传递生命“火种” ——记云南省第23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普亚达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对于很多血液病患者来说,移植造血干细胞就是一次生的希望。而这个希望往往来源于一些素昧平生捐献者的大爱善举。这些捐献者,虽然年龄不同、身份不同,但都在他人生命遭遇危险、急需救助时,施以援手,用奉献和大爱唱响生命的赞歌。
“你好,麻烦帮我寄封信到河南郑州。”
“好的,请扫码填写地址……”
正在寄信的女子,就是云南省第23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普亚达。虽然捐献造血干细胞已经3年多了,但普亚达一直和受捐者王阿姨保持着书信往来,互相关心和鼓励。
2014年,刚进入大学的普亚达在学校里第一次接触到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便主动留下了血样,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当时,我和舍友在学校里看到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宣传点,现场了解了一些捐献知识。我深知捐献造血干细胞可以拯救别人的生命,于是我和舍友毫不犹豫地加入到了这个资料库当中。”普亚达说。
怀揣着救人的念头,普亚达这一等就是6年。2020年9月,普亚达接到了红十字会的电话,当得知自己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患者配型成功后,她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普亚达说:“非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几率低至万分之一,能够配型成功是一种难得的缘分,对患者而言更是生的希望。当时我得知患者是一位60多岁的老人,患了白血病,非常不容易。希望通过我的捐献,能够为患者带来新生。”
对于捐献者来说,最难过的就是家庭关,尤其是一些长辈因不了解捐献知识,心存担心和疑虑,甚至反对。普亚达在与家长沟通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当时,我不了解这个事情,怕抽血伤害她的身体。后来,她一遍遍地解释,我们也打消了顾虑,都挺支持她的,并且全家都为她感到自豪。”普亚达的婆婆何光钦说。
“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对自身存在一定的风险,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普亚达说,这种认知是错误的,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跟平时献血没有多大区别,我们应加大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不是抽骨髓,而是采外周血。
2020年10月底,普亚达积极配合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进行了高分子配型比对及健康体检等捐献前的准备工作。经过检测,她和患者的基因配型位点相符,体检结果合格。
普亚达告诉记者,在检查之前她还是比较紧张的,害怕出现不可控的意外而影响捐献。当得知检查结果均无异常、符合捐献标准时,她很激动,也很踏实,能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去拯救他人的生命,心中感到无比的自豪。
2020年11月27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普亚达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悬液,为王阿姨送去了生的希望。当初她的决定成全了6年后的“生命邂逅”,而她也成为云南省第232例非亲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病魔无情,人间有爱。能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挽救他人的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常识,能够加入到捐献行列中来,一起拯救他人的生命。” 普亚达说。本报记者 杨 健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