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要闻

文化中国行·山河弦歌|这座百年乡村图书馆 何以通达世界?

发布时间: 10-09

来源: 央视新闻  阅读:

  晨光初照,早上八点钟的和顺图书馆阅览室里,静得只有钟摆声和纸张翻阅声。和顺图书馆第九任馆长寸宇说,这是不少和顺居民的阅读时间,读书成了他们打开一天的方式。444保山日报网

  寸宇: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阅览室。我从小时候就跟我母亲到图书馆来看书,基本上我们童年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这个地方度过。现在成年以后也在这个地方工作,所以我对这个地方是特别有感情。444保山日报网

年幼时的寸宇在阅读(受访者供图)444保山日报网

  这间中西合璧的图书馆快要有百年历史了,始建于1928年,由当时和顺旅缅华侨捐资创办,只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不承想,藏书越来越多,如今已有13万册,这里成了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444保山日报网

  在和顺,不论年龄、不分职业,读书从不是少数人的专属权利,不足8000人的小镇,近3000人办理了借书证。444保山日报网

  和顺古镇景区副总经理 马蓉:和顺古镇的村民忙完了田间的劳作之后,来图书馆来看看书、看看报纸。我们认为这是保护风貌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让我们和顺古镇耕读传家的文化能够传承,并且让更多的游客能够了解和顺对于教育是非常重视的。444保山日报网

清晨去菜街赶集的居民444保山日报网

  阅览室里,一排木质桌子乌黑发亮,显然有些年头了。桌子上,一份份最新的报刊依次排开,毫不违和。乡村图书馆里,自有通达世界的路。寸宇常听家里长辈讲,由于和顺古镇地处西南边陲,交通不便,为了了解外面的世界,和顺人不辞辛劳也要让消息来得快些、再快些。444保山日报网

  寸宇:当时和顺人想了一条最便捷的道路,从上海订购书报以后,坐轮船从水路运到缅甸的仰光,再通过他们的运作,用马把图书驮回到和顺来,这样的时间要比从上海走陆路到云南昆明,再到腾冲,这样要节省一半的时间。444保山日报网

  图书馆建馆之初,众多和顺知识分子发起成立咸新社,无论是赫胥黎著、严复译的《天演论》,还是邹容的《革命军》,抑或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都藏于馆内,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改良风俗,提倡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发出腾冲新潮的先声。444保山日报网

图书馆阅览室444保山日报网

  如今报刊书籍早已不再需要绕路才能送达。每天下午,绿色的邮政车会准时带着最新消息来到这里。寸宇介绍,已经600多岁的丝路侨乡,也有了互联网搭建的数字图书馆。444保山日报网

  寸宇:这是一座古老的图书馆,但古老并不代表它落后。它虽然地处西南边陲,可是它一直站在文化的中央。444保山日报网

最新的报刊每天都会准时上新444保山日报网

  这座活着的图书馆,将书本留下,也让“身在乡村,心怀天下”的情怀传承。444保山日报网

  和顺古镇景区副总经理 马蓉:和顺图书馆建馆的初心是为了让和顺百姓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而如今我们每年拿出一部分收入,设立了幼儿教育保障金、奖教金、奖学金,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有机会去看外面的世界。如果他们有余力,希望将来他们能秉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回馈家乡的发展,让终身读书,造福家乡的品德延续下去。444保山日报网

  和顺图书馆,宛如一位智者,立于稻田深处,通达大千世界。书香飘过小溪穿过大山,在经年的岁月中流淌沉淀。在这里,“耕读传家”四个字少有被刻在门匾上,却成了和顺人代代相传的精神瑰宝。444保山日报网

  阳温暾,意思是气候宜人的地方,也是和顺的古名。这首《阳温暾小引》由清末和顺华侨寸联升所作,手抄、口传百余年,成为一代代和顺读书人的启蒙。正如孩子们所诵读的:读书与耕耘一样,春天的付出,秋天会给你答案。444保山日报网

读书人 肯用心 将书读透444保山日报网

自古道 黄金贵 书中搜求444保山日报网

种田人 勤耕种 工夫用够444保山日报网

到秋来 自然得 加倍丰收444保山日报网

手艺人 用苦心 不停脚手444保山日报网

到秋来 自然得 名传九州444保山日报网

读者在阅读当天报刊444保山日报网

  监制|高岩444保山日报网

  策划|刘钦444保山日报网

  编审|肖源 李行健444保山日报网

  记者|李腾飞 成昊隆444保山日报网

  音频制作|刘逸飞444保山日报网

  新媒体编辑|廉金亮444保山日报网

  图片|成昊隆 寸宇444保山日报网

  鸣谢|腾冲市委宣传部444保山日报网

责编:蒋建国444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