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经济

中秋节,现代生活的“清醒剂”(众论)

发布时间: 09-14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在中国人的精神原野上,总是高悬着一轮皎洁的圆月。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杜甫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再到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每一句诗都饱含深情,引人共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明月,更多时候,是一种符号,关于思乡、关于团圆。与明月相关的中秋节携着白头对酒、千秋高楼、无限离愁这些浪漫元素一直是传统佳节中的“顶流”。rrr保山日报网

  然而,在当今这个“刷屏”成为日常的网络时代,中秋节不仅是我们的“顶流”节日,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生活的种种面貌,当节日来临,我们便有了反思的可能。rrr保山日报网

  用“仪式感”对抗“孤独症”。网络时代,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人海中流放,在工位上“自囚”或“被囚”。网络虽降低了社交的成本,却拉开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距离。当意识到不是所有的真心都能换来真心以后,更多人打出“社恐”的旗号,计算着投入社交的精力与回报,把无效社交的阈值无限扩大,拒绝深度交流。人与人之间一边疏离,一边渴望认同。“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的存在,就像是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回归家庭,拥抱亲情,享受团圆的“仪式感”。用简单的举动,治愈现代生活的孤独感。rrr保山日报网

  以“慢生活”救赎“焦虑者”。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内卷”这个词,已成为当代人方方面面的生活写照,仿佛停下一刻就会被时代抛弃。中秋节对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剂心灵的解药,一场逃离“996”的短暂救赎。或许因为一些原因,亲人无法相聚,但月亮是一枚邮戳,寄送万千归心,当月光洒满大地,我们终于可以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把酒问青天”,享受这片刻的宁静和美好,不为“内卷”所累。满地都是六便士,我们需要这样一个夜晚,抬头看看月亮,这是对现代焦虑的反思,是对“慢生活”的追求和实践,提醒我们不要在奔跑中遗失了生活的真谛。rrr保山日报网

  从“月饼王”反思消费主义。“月饼界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口味的较量,而是看谁先成为‘饼王’!”消费主义盛行,月饼从传统的五仁、豆沙、莲蓉,到如今的冰激凌、巧克力、榴莲等创新口味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月饼盲盒”“网红月饼”等新鲜玩意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了追求新奇特,不断推出各种奇异的月饼,却忘记了月饼背后的文化意义。“买它!不只是因为需要,更是因为爱!”这不仅是购物节的口号,更是泛滥的消费主义对情感的一种绑架。中秋节让我们思考,是否应该从对物质的过度追求中抽身,重新审视我们的消费观念,回归月饼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回归节日的本质。rrr保山日报网

  借“云团圆”回归“真人”。网络时代的中秋节,不仅没有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反而以一种更加鲜活、多元的姿态,融入了现代人的生活。在这个“云”无处不在的时代,“云团圆”成了网络时代中秋节的“新宠”:视频通话,让远在天涯的亲人也能“近在咫尺”;在线游戏,让天各一方的朋友也能“并肩作战”。“云团圆”,让距离不再是问题,让“天涯共此时”成为现实,从这个意义来说,中秋节不再仅仅是家人的团圆,更是人们回归“真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找回失去的亲情、友情和自我。它教会了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远是最珍贵的。有水千江月,无云万里天。云未开时,就做自己的明月,朗照人生。rrr保山日报网

  中秋节,如同一首古老的诗,诉说着中华民族对团圆的渴望、对自然的敬畏、对文化的传承。它穿越千年,历久弥新,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精神寄托,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忘初心,珍惜当下,传承文化,和谐共生。“月圆人圆事事圆”,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节日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圆满。(陆云晓)rrr保山日报网

微信图片_20240909155211.jpg

  责编:刘自明rrr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rrr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