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笔下的“尊师诗”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唐朝白居易的《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是一首优美的盛赞老师的诗歌。诗说,绿野堂建成之后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指着宅子说这是裴令公的家啊,可裴令公的桃李学生遍布天下,哪里用得着再在门前屋后种花呢?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将大好年华付与三尺讲台,手执三寸粉笔,在一面黑板上书写大千世界,教导莘莘学子,不为回报,只是为了一份责任。
我国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尊师重教的国家。如今,古诗中常常有被人们用来赞颂老师的佳句,歌颂老师们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奉献精神,而这些诗句总是散发着轻松明快、清新隽永的气息。比如用清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里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将老师比作落红;唐朝罗隐的《蜂》里的“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将老师比作辛勤的蜜蜂;唐朝杜甫的《春夜喜雨》里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将老师比作春雨;唐朝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里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将老师比作勤劳的春蚕和燃烧的蜡烛。
清朝郑燮的《新竹》更是把师生关系和师生情谊说得尤为贴切。“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说的是新生的竹子能够超过旧有的竹子,完全是凭仗老竹的催生与滋养。学生就如同竹子一般,是在老师的谆谆教诲之下,不断成长,最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唐代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写给杭州天竺寺韬光禅师的一首诗更是有趣。他在《寄韬光禅师》里写道“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讲的是一个山门变作两个山门,两个山寺原是一寺所分。东涧水中流着西涧的水,南山的云叠起了北山的云。前台的花绽开后台能看见,天上的钟声人间也能听见。遥想我的宗师宣扬教义之处,香烟和着桂花洒落纷纷。
类似用来尊师敬师的诗还有很多,优美中给人思索,让人心生共鸣。如唐朝刘商的《酬问师》:“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诗境何人到,禅心又过诗。”再有唐朝白居易的《远师》:“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何处遥相见,心无一事时。”还有唐朝李白的《寻雍尊师隐居》:“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教师节到了,不妨摘抄几首优美的古诗送给老师吧,这或许是最好的敬意和问候。(魏益君)
责编:刘自明
编审:杨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