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景点

青龙街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 06-24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WWW保山日报网

  1937年古镇北津烟都风采 钟彀(板桥东村人)/2003年画作WWW保山日报网

  □ 独善楼主WWW保山日报网

  板桥青龙街,本为迤西一大集市。距保山古城20里,古色古香,极具传统韵味。全长约800余米,可分为三个部分:街之南端(现牌坊南侧,小广场北部),原为东河故道,自西向东流经此处,河面宽阔。河上原有一座楼阁式木桥贯通南北,桥两端各建一亭,称为北津桥,俗称花挢;桥内雕梁画栋,飞阁流丹,极为壮观;两廊设长凳围栏,便于行人小憩、纳凉、观景、抒怀。花挢全长30余米,四墩三孔,飞檐跷角,凌波伴雾,掩映在烟柳之中,恰似神龙出没于云雾之上,翘首雄峙于古城北侧。只可惜东河故道已改,花桥也早于1944年远征军出缅抗倭而拆毁,至今已难觅踪迹。WWW保山日报网

  花桥北侧(现牌坊往北),为龙身,亦为青龙街之主体,全长约730余米,街宽约8—9米。自花挢北侧起往北200余米为龙颈,路面中间铺设一条青石板,两边镶嵌碗口大小的鹅卵石为龙鳞;再往北到魁星阁为龙之背,约350余米,路面中间铺设两条青石板,石板之间相距50公分,镶嵌盆口大小之鹅卵石,以为龙之脊,石板两边则铺设碗口大小之鹅卵石,以为龙之鳞。魁星阁,又名环秀亭,正压在龙腰之上,俗称魁阁,两层三格,为典型的传统阁楼式建筑,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屋脊之上宝顶镇中;屋脊两端双鳌含脊,四角风铃摇动,警醒一街上下,震动青龙俯首。底层中格为门洞,青龙街贯穿其中,左右两格可住人;西格北侧旁开一小门,设楼道直通二楼。楼上供奉魁星神像,四时八节香火不断。自魁星阁往北200余米,是为龙之尾脊;路面中间则为一单行青石板铺路,石板两边仍铺设鹅卵石为龙之鳞,尾脊之后20余米,设一排栅栏,是为龙之尾梢。龙身左右两侧各有一前一后两条岔道,是为龙之前后两爪;又于花桥北端两侧,各设有一小村,俗称东村,西村,当为龙之两眼。由此,一条形神兼备的龙形布局的集市,跃然而出,我们不禁为古人的奇妙构思而折服。WWW保山日报网

  板桥于两千多年前即为南方丝绸古道上重要的控地驿站。因河道蜿蜒,水势汹涌而设有梅花古渡。当时仅有三户人家在此居住,时称三家村;武侯南征时,于此架木为桥,而称为板桥;自唐代建拓榆城(即保山古城)开始,板桥即占古城四神之一,设为古城卫戍之所。由此,开启青龙街之初端。自明朝以来,古道商贸日益频繁,集市迅速扩大,使之成为古城北侧主要的商贸中心和物资运输枢纽。然而历史的烟尘湮灭了无数史迹,却也幻化出许多故事与传说。“板桥”一词,成名已近两千年而延习至今,青龙街历经数百年,几经烟火沧桑,而今更是古树逢春,焕发新姿,充分彰显出时代的絮华。忆往昔,颇有几番情趣: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金齿卫军民指挥使李观重修北津桥,至清乾隆,道光,咸丰各朝均作修缮。光绪元年(1875年),板桥巨商赵端出资,将原木桥改建为以石墩为基础,其上建长阁,两端各建一亭的一座长廊式木桥,称为“北津桥”,桥长30米,宽7米,结构雄伟精巧。南北两端均悬挂时人万镜湖老先生所书匾额“北津桥”及两联,一联曰:“灯火万家人两岸,春江一曲柳千条”;又联曰:“杨柳本多晴,看那些南去北来,为谁青眼;梅花原古渡,经过了惊涛骇浪,也自白头”。由此,可知青龙之首北津桥当时景致之胜。并成为保山古城外八景之一:“北津烟柳”。为巩固河堤,时人在东河两岸广植柳树,更而成为一道靓丽美景,据《保山县志》对此记述为:“春时,柳眼,柳眉,柳线,柳条,融成轻烟;夏时,柳荫茂密,黄鹂声出,柳烟与秧针,秧波相掩映;秋时,柳烟中蝉噪虫鸣,与万顷禾稻苍茫一色;冬时,柳烟萧疏,杂枫林红叶,烟雾与霜花,铺于板桥之上”。如此美景,原本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观。“北津烟柳”而今只能在记忆深处寻觅了,甚至于作为龙头的北津桥也早已荡然无存,让人不胜惋惜。WWW保山日报网

  青龙街建成时本没有魁星阁,直至清乾隆以前,常常失火成灾。每隔六、七年就发生一次火灾,轻则几户,重则烧遍半条街,民众为此忧心忡忡。时有髙人莅此,听闻此言而观之,曰:青龙街恰如“火”字,又得木肋,火势太旺,需截断火源,方能避免灾厄。而截断火源之法,则需在龙腰之处建魁星阁一座以镇之。民众依言,纷纷捐资修建魁星阁,楼阁中间造文魁星神象一尊,状如金鸡独立,挥毫点斗,庄严肃穆,两侧楹联曰:“以斗量才,问何人能肩一石;挥毫作史,这支笔可扫千军”。由此可知斯地弘文之盛也。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民众自动凑钱购买香钱纸烛,杀羊祭祀,祈祷文魁星永保青龙街无恙,并在魁星阁以北30米处的街边造井一口,以为防火救灾之备。说来甚是奇特,自魁星阁建成后,至今二百余年,青龙街再无火灾发生。WWW保山日报网

  青龙街,本为古城卫戍之所,在四神之位中独占青龙之方,故而称为青龙街。与古城南30里之丙辛街(亦为占白虎之位,俗称虎街,或辛街),两两相对,护卫保山古城,此乃依古代军事所需而设置如此,实乃古人智慧之体现。青龙街建成以来,即是板桥一境经济、社会的核心所在。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快速发展,至近现代已成为区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凡甲己五日一街,入市四万余人,其繁盛为全县之冠”。在当时六百余户人家中,有五分之一的家庭是专营商业,手工业及服务行业的,在近一千米的青龙街里建盖有二百多间店铺,形成了前店、后院、深巷、集场等,各行的“店、堂、号、铺、记”悬挂铺面,展现了突出的商业文化。其中,独具特色的当数“青龙街(板桥)十子”,即:万家的顶子,马家的银子,赵家的牌子,董家的包子,戈家的饼子,丁家的馆子,王家的碾子,徐家的轿子,姬家的鞍子,杨家的方子。十子的罗列,囊括了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充分展现了青龙街民众的文化素养。除此而外,还有几座典型的传统宅院,也成为青龙街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其中首推万家祖祠,以及万家大院(黑漆大门),马家大院,赵家大院,田家大院等,尤其是万家祖祠,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风貌,也诠释着青龙街数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昭示着这一方民众的文化素养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WWW保山日报网

  经过历史的跌宕,青龙街几经兴衰,始终在不断延续、发展,尤其是2020年在隆阳区重点打造文化景观建设中,重新焕发出新的活力。“但见牌坊增制,路道翻新,商铺栉比,其貌焕然,售卖熟异,实可觅久远之韵味矣”。“自修葺开市以来,热闹之景以日频现,每到傍晚,华灯绽放,画阁添彩,堪为保山域北繁忙夜市”。正所谓:数千年古道,历经无尽坎坷;新时代景观,彰显盛世繁华。WWW保山日报网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36.jpg

  责编:刘自明WWW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WWW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