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理论

当我们生如苇草(书评) ——读谢恩传《南苇》有感

发布时间: 2024-06-17 08:49:40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广阔天地之间,你我不过是普通的芦苇尔尔。CCC保山日报网

  谢恩传自高中开始接触诗歌,对诗歌有着超出同龄人的领悟力,从学习海子的诗开始,他便愈加对现代诗歌痴迷和狂热。CCC保山日报网

  所谓“知人论世”,文字可以照见一个人,了解一个人,也同样能够触摸他的文字。诗集《南苇》收纳了作者创作的160首现代诗,共分八辑。譬如南方的一棵芦苇,风中的摇荡有生命的淡绿与悠扬,也有独横一支的孤傲与延宕。CCC保山日报网

  “野草如火,在荒原上生长”,正如他热爱诗歌的秉性,肆意汪洋。诗集中的每一个文字都藏着诗人的怀抱与灵魂,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南苇》,我觉得用“清纯”二字最为合适。清纯是个美好的词,故乡山川的厚重,少年走出山乡的青涩意气,纵横历史的狂傲,对生命的独特关照,作者始终用清纯的眼光关照一切。CCC保山日报网

  “仅有一只白鹭衔鱼,飞跃河流与山林,远离那破败的巢窠”。在《空境》一诗中,“马”“蚂蚁”“荻花”“稗草”“飞蛾”和“鸬鹚”,一切玲珑的事物都可以在眼中被无限放大。“玉虫死去,绿蚁鲜活,人世少有圆满”“我不知道蜡烛,鹰骨适合摆放的位置,嗟叹或者揭开伤痂是否恰逢时宜”……《无酒的杯盏》《及我之老》,中,作者正是因为有洞察细微的细腻,他才与万物站在一起,搭建起一座超越物种的沟通桥梁。CCC保山日报网

  “从永昌古道而来,你们从不停宿,却还未回到故乡幽谧的村庄,路程迢遥,月光在驼铃声中坐卧难眠”……“龙川江”“高黎贡山”“马帮”和“乡村”,在这片奇特和拥有古老历史民族历史的西南土地,深藏着诗人壮伟的胸怀。CCC保山日报网

  倘若一个人不爱他的故乡,忘记自己的“根”在何处,是写不出好诗的。浮萍如何在人世中安身立命呢?龙川江、高黎贡于作者就犹如九龙河、白腊山于我,是根,是刻进血肉的铭文。CCC保山日报网

  桑梓地是作者创作最直接的源泉,那是一片心中的“绝色”。“儿子为父亲掌灯,乘夜打造适合耕田的犁铧”“村庄收获玉米,目送村庄的女儿出嫁”,父亲、母亲、乡村、狗,这片从小生长的土地的所有人和事都可以拿来写一写,写他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写他们生活的琐碎与欢愉,写他们生老病死,尽管平凡,却极尽真实,在给予一村的平凡人现实的关照时,真切地反映出作者心中故乡的厚重,再也压抑不住浓郁的乡土情怀。CCC保山日报网

  “你定然一生志在四方,朝碧海而暮苍梧,定然在青年时曾为谁不忍成行,借道早春的江南抵达河湖同样纷杂的边陲。可当群鸟飞落于柱状节理,一封三万字的长信便布满龙川,成为你余生恒久的嗟叹”。作者用《曲石记》说话,表达着虽长别故乡,但是故乡的一切早已经活在心中的情愫。CCC保山日报网

  诗歌创作需要有极强的共情性,这与诗人的敏感直接相关。世间百态是诗人独属的财富,共情让他追逐超人化的步伐。大到感叹生死,小到伤感一棵折断的稗草。诗人有个超人梦,正如尼采的超人理论所提及的:他想试试自己能不能做到,以此来区别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他为世间一切渺小和不平呐喊,为所有死亡和疾病愤愤不平,他只能用文字敲打腐朽的残骨,拭去墓志铭和坟茔上的密集蛛网。CCC保山日报网

  “心非木石,也非寺前红藕,阳光烂熟,我坐在亭里剥菱角”,诗中不乏古典诗词的意象;“一座没有改道而走的寺庙属于南诏”传出跨越历史的共鸣。独特而古典的意象聚集在诗人自己构建的世界里……CCC保山日报网

  一本诗集,写满一个青年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抚平那颗敏感而又不安的心。谁不是一棵飘荡在世间的芦苇呢?横贯龙川江,遥望高黎贡,清浅的水面孤影横斜,春生秋死,但远行的芦花,将在南方的任意地方扎根,肆意生长。李洪程CCC保山日报网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08.jpg

  责编:刘自明CCC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CCC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