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 > 龙陵

去新寨,看龙川江的梯度之美

发布时间: 2024-06-03 08:56:56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sss保山日报网

  龙川江的“宝气”sss保山日报网

  新寨茶园sss保山日报网

  庭院经济紫皮石斛花sss保山日报网

  马家田的沈家菊在家里就可以做石斛枫斗赚零花钱sss保山日报网

  新寨村枫斗加工厂sss保山日报网

  木耳产业sss保山日报网

  □ 刁丽俊 段秋云sss保山日报网

  发源于高黎贡山北段的龙川江,并不像怒江那样汹涌激荡,万马脱缰,它温婉柔美,从高山峡谷流出的泉水一条经腾北界头流入曲石,一条经明光(大竹坝)、固东流入曲石,两条支流似好友在曲石相遇,携手探访芒棒、五合,意犹未尽地踏进龙陵县龙江乡,之后进入芒市、瑞丽,入乡随俗改名为瑞丽江,在热带雨林的陪伴中流入伊洛瓦底江,全程330多公里。sss保山日报网

  龙川江所经之处茶园叠翠,稻花飘香——龙陵县龙江乡境内的30.1公里流经区域,依然鱼跃水美,从1200米的江边到1900米的山顶,依次是水稻、烤烟、香菇、石斛、草果、茶园,各季是各季的颜色,各季是各季的忙碌,龙川江的梯度之美,就在四季轮转之中。sss保山日报网

  新寨村是龙江乡的南大门,是龙江乡至龙陵环江旅游线路的必经之路——从镇安下高速进勐柳,经赧等、弄岗、邦明到新寨村蚌别,先是林幽山静,村舍深藏,继而梯田层层,江面像镜头一样徐徐推开,由近及远,沿江两岸人民的生活画卷也就徐徐展开。sss保山日报网

  一级梯度马家田sss保山日报网

  ——一条江的“宝气”sss保山日报网

  一条江的热气就是一条江的宝气。sss保山日报网

  马家田是新寨村蚌别自然村的一个搬迁点,因为位于江边,江水荡漾,升腾的热气为烤烟、水稻、人工种植香菇木耳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16年,由晏家、李家、田心三个小组的94户人家组成马家田搬迁点后,县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及村委会就引进黑木耳及香菇产业,以公司+企业+农户的模式,组织村民人工种植木耳、香菇。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累积,种植户们已经将两项种植技术完全掌握并有了自己的种植心得。2023年,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向上争取了木耳菌包厂项目。目前,项目已建设完毕正在调试设备,预计今年6月份投产,日产菌包可达3500包,惠及周边农户3000余户。按木耳一个棒5.5元、香蕈一个棒6元计算,总收入将达到200余万元。村支书沈家相说,这也是龙江乡提升乡村振兴活力的重点项目之一,下一步,还计划打造种植以石斛花卉为主的庭院经济,建设生态美丽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让移民点的村民搬得来、在得住、能致富。sss保山日报网

  走进马家田,还有一个现象,就是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制作石斛枫斗的工作台。只要有闲暇时间,任何家庭成员都可以坐在炉子前加工石斛枫斗。早在2016年,龙陵县育民职业培训学校、龙陵荣信石斛加工厂就先后来马家田举办培训班,教村民学习石斛加工,现在80%的农户都能在各自家里或者庭院里就完成经济创收。2018年,以沪滇合作为基础,上海闵行区投资80万元、政府投资50万元,共计130万元在马家田建立了一个枫斗加工厂。加工厂承包给了一个名叫陈荣所的老板,在他家两口子的带动下,加工技术更为先进,加工条件更为完备,全村石斛加工年收入超过200余万元,有的人家毛收入甚至可以达到4万元余。sss保山日报网

  我们随意走进濮永强家,他妻子沈家菊正在院子里做石斛枫斗。见客人来,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和我们寒暄,给我们泡茶、洗水果,笑意盈盈地回答着我们的问题。沈家菊今年50岁,还与村支书沈家相是同祖的兄妹。2016年与家人搬迁到马家田安置点,栽烤烟,做枫斗,开农家乐,劲头可足了。马家田移民搬迁点开着三家农家乐,是2023年10月份三家一起开张的,生意还可以。沈家菊说反正店开在家里,有人来吃饭就做,没人来就做枫斗,反正不用担心房租,也照顾到了家里,还不用像以前打工一样四处奔波。言语间,是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和未来生活的向往。夫妻俩还种着6亩多烤烟,去年纯收入3万多元,够他们供儿子在昆明念大学了。sss保山日报网

  廊磕下,沈家菊熟练地把石斛鲜条放到烘干机上烘软,温度控制在50度,温热的鲜条用镊子轻轻压扁,柔软得像一个梦,任凭她双手弯来绕去。绕好的枫斗用夹子定型,放到烤盘里烘烤两个小时左右,温度调低到40度,烘干就可以交货。沈家菊说自己做枫斗的技术是村里请来师傅教的。因为她家是建档立卡户,学习期间不用交学费,每天还有80元的误工补贴,做好的枫斗还可以得钱。以前做枫斗是用沾湿的稻草捆,后来用纸裹,现在进化到了用不同型号的夹子夹,半机械化效率更高。她们通常是从加工厂那里领来鲜条,赚一个加工钱。枫斗一般是两种,一种是铁皮枫斗,另一种是紫皮枫斗。铁皮枫斗可做成大枫斗和小枫斗两种,紫皮只做小枫斗。品相做得好的枫斗老板付手工费100元每市斤,中间的枫斗平常60元每市斤,差一点的45元每市斤。去年她做枫斗收入1万多元,就算是自己的零花钱了。sss保山日报网

  沈家菊公婆已逝,大女儿已结婚,小儿子在昆明读艺术专业,今年大三。妹妹沈秋菊与姐姐年龄相差4岁,平时在县城做生意,今天恰好来看望姐姐,姐妹俩一起头对头做枫斗,边做枫斗边闲聊,亲密得让人羡慕。sss保山日报网

  二级梯度新寨自然村sss保山日报网

  ——一条山梁的灵气sss保山日报网

  从马家田盘旋上山,转过一个又一个山头,海拔显示1600米,新寨自然村到了,新寨村委会也设置在这里。与江边相比,这里又是一番天地——层层山峦间,茶园像大地的绣品铺陈在阳光下,背景深的绿是杞木冬樱水杉等织就的,浅的绿是茶芽本身织就的。春风里,一枚枚新芽扭着青春的腰,相互邀约着,像要去赴一场约会。采茶的女子,按季节的约定,背着篮子来到茶园,把偷偷生长了一个冬天的新芽带回了家里。sss保山日报网

  在多年与自然相依相生的过程里,茶叶已成为新寨村的主要产业之一。目前1500多户村民已拥有3000亩茶园,年产鲜叶830多吨。sss保山日报网

  而早在1980年,晏家小组一个叫沈家相的年轻人,看到乡亲们采回茶,都是自己在家里加工,且不说制作晾晒的卫生条件,单就铁锅里火候的把握、杀青揉捻的程度等技术问题就参差不齐,做出的茶只能在附近集镇卖,价格上不去。于是他与人合作办茶厂。那年他才15岁。尽管茶厂规模小,年产干茶也就10吨左右,但为乡亲们解决了大问题,村民们采了茶就交给茶厂,再也不用担心卖不出去了。茶厂请县茶叶站的制茶师傅来传授制茶技术,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采茶季一结束,干茶就全部被外省老板收走了。sss保山日报网

  1997年,沈家相收购了其他合作者的股份,茶厂改名为家相茶所,并把茶所搬到了马家田搬迁点,规模扩大到年产干茶100余吨,加上福建老板茶厂的产量,新寨村的干茶产量达到250吨。按1:4的比例,年鲜叶收购量达到1000多吨。2023年丰产,达到1100吨,农民毛收入1100万元。福建老板黄永杰先生说这得益于龙川江上上升的雾气,以及新寨村良好的土壤气候条件,茶叶茶气足茶味香,是做绿茶的极好原料,在福建市场得到很多人的喜爱。sss保山日报网

  沈家相是2010年进村委会任监委会主任的,2021年当村支书后,更多的事情等着他去做,他就把茶厂交给儿子沈富民和老伴管理。全村的发展大计等着他定夺,但在产业方面,他不带头村民就不敢做,于是他又成了各种产业的带头人,比如种植木耳3亩,年毛收入6万多元;试种紫薯(淀粉薯)2亩,价格达到7元每公斤。新寨村有密集的森林,一些阴凉坡地非常适合种植草果,他就带领村民种植了200多亩,亩收入可达3000元。2024年3月,沈家相被云南省农业农村厅通报表扬为全省农村致富带头人。sss保山日报网

  新寨村核桃坪自然村是典型的冷凉山区,海拔到了1900米。核桃坪依托地理条件,以种植茶叶、草果为主,38户村民也有很可观的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沈家相与村民一起商量调整产业结构,新种了200多亩茶,3万多株紫皮石斛,部分农户还种植了重楼、无筋豆、工业辣椒等。在层峦叠嶂的山梁上,核桃坪小组屋舍俨然,院子干净整洁,每进一户人家,主人都会热情地泡来一杯茶,喝着暖心暖意。sss保山日报网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寨村山水皆宜,沈家相这位产业带头人,在新寨村直径10公里的山梁子上,利用龙川江由低及高的梯度,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仅解决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多出人才等方面的问题,还让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乡村的未来充满希望。sss保山日报网

2023年新增公益广告1-转曲-08.jpg

  责编:刘自明sss保山日报网

  编审:杨冬燕sss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