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湾甸傣族乡抓实载体 “可行可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湾甸傣族乡通过抓实载体(昌宁县湾甸民族初级中学)可行可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湾甸,傣语名“勐雅”,意为“平坦的坝子”,是全县唯一的傣族乡。位居昌宁县西南部,处两市(保山市、临沧市)三县(昌宁县、施甸县、永德县)结合部,东连更戛,南临镇康河,西与施甸县相邻,北与鸡飞镇接壤。全乡共有汉、傣、彝、回、苗、傈僳等18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5860人,占31.9%。
昌宁县湾甸民族初级中学位于集镇北部片区,占地总面积为53700平方米,现有教职工53人,教学班12个,在籍学生516名,其中少数民族218人,占36.86%。少数民族中傣族、彝族居多。
“石榴籽精神”主题展板
可行可感 ,指的是学校在扎根理论的基础上,聚焦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校园文化、社区共融共建等方面在“润物细无声”中不断增强各族师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使各族师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民族团结示范班
深化课堂主渠道,持续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行班级、宿舍混合编班,推进各族学生全方位、多层次、交往交流交融。各族学生结对互助,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厚情感。用好国家统编的民族知识教材及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三科国家统编教材,利用课堂教学抓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教学,让各族青少年写好规范字,讲好普通话。
各族青少年学生在课间“打跳”
利用好“第二课堂”,构建和谐的民族团结氛围。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活动,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主线,开设传承非遗、语言文字运用、学唱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美术书法、茶艺、厨艺、编织、足球、篮球等特色课程,提升各族师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各族师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切实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举行“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学生艺术展演评比,通过音乐、美术作品创作,呈现中华民族多彩的文化内涵和各族青少年之间的深厚友谊,引导各族青少年在共鸣的旋律、色彩的碰撞与叠加中找到归属感。借助“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元旦节、春节及文体艺术节等节庆,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演活动,通过舞蹈、歌唱、小品、话剧、情景剧等舞台形式,生动演绎民族团结进步的主旋律,引领各族青少年在活动中加深沟通了解。举行春游、传统手工艺品制作等活动,引导各族青少年在交流实践中体验中华一家亲的温暖。同时,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教育、劳动教育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帮助各族青少年在感悟爱国情感、树立理想信念、科技课程实践、劳动锻炼中,提高科学素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校园主题长廊
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精神。坚持守正创新,通过打造“石榴籽精神代代传”“红石榴读书廊”“千家万舍农耕文化主题展馆”“民族团结示范班”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园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各族青少年在耳濡目染中、潜移默化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生在学校文体艺术节上表演傣族舞
社区共融共建绘就民族团结“同心圆”,助力乡村振兴。组织开展教师家访活动,在走访的过程中,教师详细介绍学业帮扶、贫困生资助政策,主动了解民情、乡情,进一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有效促进家校社的联系。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当地政府举办的“清明祭英烈”“泼水节”“民俗文化展演”“火把节”、孝老爱亲、法治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实践行动来为各乡镇民族文化进行推广和宣传。同时,让社区成为各族青少年增长知识、扩大交往交流交融的阵地。(王 蕾)
责编: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