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老人陈德仁: 穿越风雨见晚睛 (身边人身边事)

发布时间: 2023-05-22 10:20:06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NNN保山日报网

  陈德仁坚持每天练习书法NNN保山日报网

  河图街道党工委领导看望陈德仁NNN保山日报网

  1983年,陈德仁指导杨会芹种平菇NNN保山日报网

  张计华悉心照顾陈德仁NNN保山日报网

  陈德仁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NNN保山日报网

  本报记者 王曼华NNN保山日报网

  ●时光抚琴,岁月如歌。从懵懂少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从多舛中年到期颐老人;从旧社会到新中国,再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历经了百年风云激荡,见证了时代变迁的107岁老人就像一部曲折生动的传奇,在经历了高山低谷的世事沉浮后,用从容、平和、恬淡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封底。NNN保山日报网

  早晨8点,闹钟一响起床洗漱,吃过早点开始阅读报刊杂志书籍,中饭后午休,起床后又继续阅读,有时也会练习一下书法,或翻看、整理一下老照片。晚饭后再看会书,晚8点上床睡觉。NNN保山日报网

  这是隆阳区河图街道河上村107岁老人陈德仁每天的生活作息时间。简单且有规律,淡然但有质感。这位历经了百年风云激荡,见证了时代变迁的百岁老人就像一部曲折生动的传奇,在经历了高山低谷的世事沉浮后,用从容、平和、恬淡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底色。NNN保山日报网

  一辈子 一“本”书NNN保山日报网

  陈德仁出生于1916年,因家境比较殷实,5岁时,他进入河上村小学读书,9岁在保山国馆读古文,14岁在保山县立旧制中学读中学。1933年,16岁的陈德仁一边在河上村小学教书,一边在自己家腾出的房子里义务教村民识字。1936年,时年20岁的他被介绍到腾梁清丈(丈量腾冲梁河两地田地面积的机构)处工作,1937年,他到昆明报考军校,因距报考时间还有几个月,身上的盘缠难以为继,经表哥介绍,他先后在民国时期云南地方政府的建设厅、民政厅工作。1949年新中国成立,陈德仁被安排到保山专署从事督促发展粮棉生产等工作。1956年至1975年他分别在祥云县荞甸坝、新光农场等地改造。1976年,陈德仁特赦后回到保山,1979年被安排到甘科所工作,1982年,66岁的他退休回到河上村。NNN保山日报网

  从懵懂少年到风华正茂的青年,从多舛中年到期颐老人;从旧社会到新中国,再到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老人以时间为轴,把每个人生节点所经历的事件串起来,将自己一百余年历经的风风雨雨浓缩于三万余字的回忆录中。物如其人,这本老人取名为《适者生存 灵便拓展》的回忆录,实则是一沓打印的材料,手写的封面,简单的装订,只此一份。就像老人一样,外表朴实、低调,内心却有着经风雨见彩虹的淡定自若。NNN保山日报网

  回忆录中,陈德仁老人这样写道:“我的心情开朗,觉得一个人在世,该遭什么都要想得通,不必钻牛角尖。”正因为如此,无论是遭遇土匪抢劫、抗战大疏散,还是在瘴疠之区建农场与毒蛇猛兽较量、在农场改造、照顾因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等,陈德仁都能泰然处之、安之若素。NNN保山日报网

  一束光 一段路NNN保山日报网

  但身处逆境光有信念支撑是不够的,得主动适应环境,才能找到转移彷徨、消极等情绪的出口。NNN保山日报网

  置身事外,潜心学习与钻研业务成了陈德仁的精神寄托。在督促粮棉生产的同时,他与同事解决了下乡架电线的难题;在建农场找水源架水管之余,他通过钻研,把轧棉花机从手绕改进为脚踏,再改进为水轮带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在水银厂开矿时,他研究出木水轮带鼓风机的方法,解决了矿井缺氧问题;在新光农场,他和同事开展利用酵母菌和甘蔗渣反应酿酒的试验并获得了成功,还与专家、同事一起培育出菌种,解决了棉花病害的问题……而一直以来,只要有时间,老人都会翻阅他视为珍宝的动物学、植物学大辞典,并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和知识,为群众的庄稼和牲畜解除了不少疑难杂症。NNN保山日报网

  爱学习、喜钻研的习惯伴随着老人一生。如今,那两本已经发黄并破损的辞典老人依然在看。出版于20世纪30年代、旧式排版且是繁体字,生涩难懂的文言文句式,这样的书籍,年轻人看起来都非常费劲,况且是视力减退、年逾百岁的老人。不止于此,每年他都要订阅5、6种报刊杂志,并保持着每天阅读的习惯。“虽然行动不便,老人难以走出家门,但新冠疫情、俄乌冲突、保山通火车等大大小小的新闻他都知道。” 陈德仁老人的家人告诉记者。NNN保山日报网

  “我对达尔文进化论中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感受较深,因此我的一生在各个时期、各种环境下对各种事情,我都应用这个原则。”回忆录最后,老人写下这样的感悟。也许在老人看来,学习是让他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安身立命的最好方式,也是让他有勇气和毅力穿行于风雨人生的那束光。NNN保山日报网

  一生情 一片天NNN保山日报网

  陈德仁的一生,也是时代风云变幻的一个缩影。在老人的记忆里,20世纪20年代的家乡,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公路,什么是电,也没见过单车、用过水笔、电筒等物件。穷人过着男耕女织,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富人靠收田租地租盘剥穷人。在历经人生的风风雨雨后,晚年退休回家颐养天年,已经94岁的老人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尽管腿跛着行动不便,又要服侍老年痴呆的老伴,可我吃得、睡得、动得,虽无子女,但晚辈侄孙尊敬我,亲友关心我,单位没有忘掉我,逢年过节还来看我,又逢国家兴盛,享受着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每次加工资也有我的份,这些美好的情景,我保持心态平衡,空闲时看看古诗词,想写就抄写几句,有个精神寄托,就不去胡思乱想,活一天就喜喜欢欢地乐一天,可谓乐以忘忧。”NNN保山日报网

  字里行间,既有满满的幸福感,也表达了老人乐观豁达的心态,更有着老人对亲人、单位、国家及这个时代的感恩之情。NNN保山日报网

  心存感念,老人便用自己的方式回报家乡。退休回乡后,只要有需要,他都愿意为镇上、村民做实事,且从不推辞。他参与整理、编写河图镇镇志,春节期间为村民写春联,遇村邻有红白喜事替村民写对联、挂礼,带领村民发展种菇产业。也是因为心存感念,老人付出舐犊之情,收获了一段濡慕之爱。NNN保山日报网

  年轻时长年奔波在外,老人无儿无女。老伴去世后,100岁那年,老人便与弟弟的孙子一家一起生活。2003年侄孙子因车祸离世,照顾老人的担子便落在了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侄孙媳妇张计华身上,平时老人的生活起居全靠她一双手。但逢年过节,一家人都争着为老人买新衣服,老人过生日,亲友聚在一起为他做寿,老人生病,打针吃药由张计华和儿女轮流伺候。浓浓的亲情温暖着老人孤寂的心,让他在身体机能逐渐退化的晚年有了坚实的依靠。NNN保山日报网

  但村里还是有这样的闲言碎语,说张计华赡养老人是冲着他的退休金。对此,55岁的张计华并没有放在心上,她说,老人的恩情值得她一家全心全意进行报答。年轻时,为了生计,张计华和丈夫要外出打工,刚断奶的儿子只能托付给老人和其妻照顾,老两口半夜起床为孩子冲奶粉,替孩子洗屎洗尿,领孩子睡觉一直到他上初中。2003年,张计华丈夫去世时,两个孩子10多岁,正在上学,突然失去家庭顶梁柱,让她感觉天要塌了。正在这时,陈德仁老人安慰她,让她不要担心,有他在这个家就不会散。在老人的帮衬下,张计华一家走出了困境,2015年,在盖好新房后,她把老伴去世、孤身一人生活的陈德仁接来赡养。NNN保山日报网

  你为我抚幼,我给你养老,感恩之情在这个家传承着。老人带大的张计华儿子,32岁的陈永吉对老人感情更深。回家第一件事,他先去看老人,陪他说说话,问问母亲老人的情况。老人手疼,别人换药他不让,怕弄疼老人,自己亲自弄。一有空他就开车带老人到青华海、东山森林公园,让他看看保山的发展变化。2022年7月,老人从报纸上看到保山通动车的新闻,随口说了一句,他便拉着老人来到火车站,把他背上台阶,让他亲眼看看保山的动车。火车进站的那个瞬间,老人激动地说:“现在形势越来越好,保山也建设得越来越好,我到这个年纪还能有幸看到这一切,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这个伟大的新时代。”NNN保山日报网

  如今,107岁的陈德仁老人腿脚不便很少出门,但饱经风霜、历尽沧桑的老人心中自有一方天地,那里盛开着他晴好而安详的人生晚景。NNN保山日报网

  本文图片由穆娇拍摄NNN保山日报网

责编:刘自明NNN保山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