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韦城,保山汉文化的发祥地(寻踪古迹)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金鸡古戏台
金鸡文庙街 范南丹 摄
不韦县遗址 范南丹 摄
本报记者 杨桦
它坐落在保山坝东北边缘凤溪山下,是澜沧江以西广阔坝子上出现最早的城市,是汉武帝设置的最偏远县城,是古代南方丝绸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是保山汉文化的发祥地、永昌文化的摇篮,一度成为当地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本期古迹寻踪,带你走近——
汉武帝设置的最偏远县——不韦
9月的保山,秋高气爽。从保山城出发向东北面走12公里,来到位于保山坝子东北边缘凤溪山下的金鸡古镇。古迹寻踪采访组没有进村,而是沿村口继续向北,直奔此行目的地——不韦城遗址。
车子在一个较平缓的山头停下。一条水泥路从脚下延绵至东北面更高的山脚。路两边,土地肥沃,草木茂盛,青草和玉米在地里肆意生长。单从眼前的景象来看,很难把这块土地与2000多年前、汉武帝在西南边地设置的不韦县联系起来。
“过澜沧江,翻过后面那座高山,从天井铺垭口下来,就到这里了。赶马人在不韦城落脚,或交换货物,或继续前行抵达腾冲与东南亚客商交易。”受邀与我们同行、多年从事保山历史文化研究的李枝彩老师介绍,眼前的这个地方正是南方丝绸之路进入保山的咽喉之地,要到缅甸、印度,必须先到这里。
从山腰向南望,保山坝一览无余。过去的保山坝曾是一片汪洋,把城市建在这依山傍水的山坡上,是当时的最佳选择。虽说这里地理位置极好,但在2000多年前要在这“绝域荒外”“未尝交通中国”的古哀牢夷地建造一座县城实属不易。那大汉天子为何还要在这极边、极远之地设县城呢?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统天下是历代帝王的梦想。汉武帝在此设县,派官员管辖,就是要把帝王的统治辐射到版图的每个角落。
除此之外,汉武帝在此设县还与早前就已存在的一条从西南通向印度的民间“秘密通道”——蜀身毒道有关。
蜀身毒道,自古以来就是连接我国与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国的陆路交通线。至少在公元前四世纪中叶,便有驮着蜀布(丝绸)、筇竹杖等商品的商队从蜀地出发,越过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抵达腾冲与东南亚客商交换商品。在著名的北方丝绸之路尚未进入官方视野时,这条民间通道便成了中国与外面世界沟通的桥梁。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6年)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讲述了在大夏目睹来自蜀地的蜀布与筇竹杖的见闻后,这条秘密通道正式进入帝王的视野。为寻找这条民间商道,汉武帝多次派兵从四川进入贵州、云南等地,降服了夜郎、滇国等部落,扫清了沿途阻碍,最终打通了“永昌道”。
“通博南山,渡兰沧(澜沧)水,置嶲唐、不韦二县。”就这样,澜沧江以西广阔坝子里出现了最早的城市、中原王朝所设置的最偏远的封建政权——不韦县。秦国丞相,《吕氏春秋》作者吕不韦的宗族子弟成了古哀牢腹地最早的汉族居民,并以他们祖先的名字“不韦”命名了这个“县城”。
拥有便捷的交通,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为保障道路的畅通,汉王朝除了以军队作保障外,还在道路沿线设郡置县。“移民实边”和“屯田”是当时重要的统治方式。现保山坝诸如王官屯、赵官屯、马王屯、沈官屯、廖官屯等地名便与当时的“屯田”有关。
“移民实边”将稠密的内地人口大量迁至边地,这种由官方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实际上也是大规模的文化迁移。正如周勇老师在《吕不韦后代居住的地方》文中写的那样,开通的古道犹如一条文化的河流,中原文化通过道路源源不断地涌入云南边地。汉武帝设置的最偏远县城,因而一下子繁荣兴盛起来。
保山汉文化的发祥地——金鸡
一个地方的经济繁荣离不开人,大量移民带来的不只是生产力,还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治理模式。汉族移民的到来,给“绝域荒外”的大西南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动力。
迁徙至此的吕氏家族利用自己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雄厚实力在这里开文教之风、兴建学校;大量移民将中原进步的文化、耕作、经商习俗带到这里。从此,中原文化开始扎根南蛮之地。
《金鸡乡志》记述,历史发展到明代中叶,金鸡村人设立的私塾达20多家,后来专为此辟街兴学、以育后人,今天金鸡文庙街旁的“文昌宫”,即是当年兴教办学的旧址,期间,金鸡中举入仕的读书人“屡代不穷”。
文化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曾是“野无人烟,尽见荒芜”的金鸡村,从汉代以后,就逐步形成了经商风气。到明代古镇形成以后,村里“男事耕商,女务织绫”,织布、纺纱、养蚕、缫丝、饮食糕点作坊达20多家,经商范围达到了“内连川、陕、湖、广各省,外与西亚南洋诸国相通”的浩大规模。
除了经贸、办学之外,农业生产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在“哀牢归汉”前,哀牢国先民的农业生产基本是刀耕火种,随着“屯田”制的实施,士兵和无地农民一起开荒种地,农业的集体耕作,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哀牢国先民因此掌握了先进的耕作技术,如用牛犁地、修筑水渠等。现如今,保山的哀牢犁耙会便是当时农耕文化的延续和缩影。
不韦县的设置和吕氏家族的出现,以及从古道上源源不断迁徙而来的中原汉族人口,成为“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的哀牢古国突然涌入的一股强大的、代表当时最先进的文明力量。在文明向荒蛮渗透的过程中,这股文明力量让中原文化与边地文化在不断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的永昌文化,也让不韦县成了保山汉文化的发祥地、永昌文化的摇篮。
汉武帝设置的不韦县,在确定了中国西南版图的同时,还加强了汉王朝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加速了“哀牢归汉”的进程。“哀牢归汉”实际上是哀牢王柳貌对汉朝政治上高度统一和经济军事文化上高度发达的一种认可。
“金鸡村方圆一公里左右。村内多条主街道上,卵石铺路,货栈林立;村外原有寨栅围墙环村而筑,多道寨门居于大街出口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俨然一座坚固的军事城堡。街市中30多条小巷由主街延伸穿插,参差错落,井然有序;且街中有巷,巷中有街,形成了横穿竖插的‘井’字形格局。已初步展现出城市的规模。”李枝彩说。昔日“赶了金鸡街,忘了上城来”的说法,更可见旧日金鸡宽街阔巷、商贾云集的繁华景象。
金鸡村后来的故事与吕氏宗族最杰出的后裔吕凯有关。吕凯闭境抵抗雍闿叛乱,在边陲之地对蜀汉朝廷尽忠不变,是蜀汉永昌郡功曹,是金鸡人的骄傲,村里的大多数遗址都与吕凯有关,如季平街(吕凯字季平)、吕凯点将台、吕凯拴马桩、吕凯故里石表、吕凯插戟石、吕公祠和吕凯神位碑等等。
位于金鸡乡育德村委会育德自然村马大头坡的将台寺,北面的正房高大而威严。遥想当年,身穿铠甲的吕凯站在这里,号令他的军队用热血和生命保家卫国;战士们精神抖擞、一呼百应,誓死守卫家园。
今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刘备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纪念蜀汉一朝的文臣,吕凯塑像在其中排第三。“永昌郡吏吕凯、府丞王伉等,执忠绝域,十有馀年,雍闿、高定逼其东北,而凯等守义不与交通。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诸葛亮南征后以此表上奏朝廷,为吕凯请功。于是吕凯被任命为云南太守,封为阳迁亭侯。
走进历史的巷道,才知岁月的悠长。循着青石路,走进金鸡村中心的老街子——文庙街,这条东西长90米,南北宽20米的街道东高西低,东面是财神庙,西面是老戏台,南北两面是木楼商铺。看着那间间紧挨,幢幢紧靠的商铺,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年代的喧嚣;眼前那残存的雕龙画栋、飞檐走阁的古建筑则向游人诉说着这一古老集镇昨日的繁华。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