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脱贫户的新生活
来源:保山日报 阅读:
尖山村 施 宣
布朗群众
旧寨多肉
邹里群众
茄子山群众
仁和产业基地
寸连位
本报记者 蔡文雯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深刻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鼓舞和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而接续奋斗。一年多来,我市在稳住就业、壮大产业等方面聚力施策,后续帮扶不停步,拓宽乡村振兴路,让脱贫群众有活干、致富有盼头,稳步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图正在徐徐展开——
隆阳汉庄
因地制宜壮产业
走进隆阳区汉庄镇金竹田旧寨自然村,满墙满院的多肉植物与五彩的墙绘奇妙融合在一起,仿佛走进了一幅画里。2018年以前,这里还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脱贫攻坚成为最大的难关。现在的金竹田正向着农旅融合型乡村振兴示范点迈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打卡。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限制,过去的金竹田村民纯属靠天吃饭。整村脱贫出列后,如何让老百姓持续增收、避免返贫,我们想了很多招。”金竹田村党总支书记杨国发介绍。2019年开始,金竹田村因地制宜瞄准了香橼、魔芋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将魔芋套种在香橼树下,实现“一地两产业”,形成了2900亩香橼产业、480亩魔芋产业。
为了进一步稳住群众致富的源头,汉庄镇引进了隆阳区恺琪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建成魔芋生产加工扶贫车间,产供销一体的立体产业发展模式既解决了村民的后顾之忧,也为贫困户打开了就业绿色通道。
5个月前,470余种多肉植物的入驻又给这个偏远的小山村带来了经济振兴和发展的机遇。
今年2月底,杨国发带着旧寨自然村50户群众代表到腾冲市花缘里项目、深闺里项目参观学习,决定将旧寨打造成多肉村,带动全村的乡村旅游。
村民杨文海一家非常支持这一项目。项目落地后,杨文海家的院场里新增了500盆娇艳欲滴的多肉蓝苹果。家里风景更美了,村容村貌也更赏心悦目了,让杨文海一家更满意的是随之而来的额外收入。
“今年我去魔芋厂上了3个多月的班,有一万多块的收入。村里开始种多肉之后人手不足,空闲时我也加入到了栽种行列,一个月下来又有一千多块钱的酬劳呢!”杨文海的妻子笑脸盈盈地说。
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杨文海的舅舅家开起了农家乐,每天至少有三四桌客人。杨文海的母亲杨翠芹去店里帮忙洗碗、择菜、下厨,一天也能赚到80元。
现在的生活让杨文海非常满意。“以前我到上海、山东干建筑活,这几年国家政策好,我们村发展得也快,我买了一辆货车在家跑跑业务,就不用再往远处跑了,一家人能团团圆圆过幸福日子!”
借助微信朋友圈、抖音等传播渠道,旧寨的知名度逐渐打响,越来越多周边的游客到这里游玩。“明天有一个四五十人的团队要到我们这儿来徒步,村里的农家乐已经做好接待准备了。”杨国发说。
如今,旧寨自然村成立了橼栖旅游专业合作社,全村50户农户均以现金入股合作社,参与项目管理与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和经营管理,每年将按股比进行盈利分红。
走在村头巷尾,家家户户盖起了宽敞崭新的楼房,村民胡鸭换说:“放在几十年前,能住进这样的大房子,那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家里有车有房了,以后我还想把家里这五六个房间弄成民宿呢!”
1992年退伍回乡时,杨国发最大的心愿是能买一辆50元的二手自行车。如今,他已换了两辆车,家里今年五一开始营业的农家乐生意蒸蒸日上,游客最多的一天接待了近20桌。“未来我们要引导老百姓合理开发、布置多种多样的业态,让家家户户都能苦到钱。”
看着自己曾经的挂钩村改头换面,汉庄镇宣传干事虞梦雪感叹:“脱贫攻坚的福祉传遍了村村寨寨,现在产业发展起来了,村里从村容村貌到老百姓的精神面貌都跟以前大不一样,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阔!”
施甸仁和
沪滇协作促就业
上午8点,61岁的寸连位准时骑着三轮车从施甸县由旺镇寸家村来到10公里外的蔬菜种植大棚。换上工作服,背上装备,他开始给四季豆施肥打药。
这里是施甸县仁和镇沪滇协作查邑片区的产业基地。从2020年开始,寸连位开始到基地上班,这份工作每月能给他带来3000多元的收入。
寸连位的儿子儿媳都在深圳打工,老伴腰疼干不了体力活,每个月还要开销400多元的药费。过去,寸连位四处打零工,每月收入不固定,自打产业基地建成后,他就成了这里的长工,除草、挖地、种菜、打药,这些工作他驾轻就熟,每个月都能攒下一笔养老钱,家里还盖起了一栋砖混结构的房子。
沪滇协作查邑片区产业基地东临施甸大河,距红谷田水库7公里,有着充足的灌溉生产用水条件。基地规划面积850亩,目前已完成土地流转256亩,建有蔬菜种植大棚、蔬菜脱水晾晒棚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现由保山市尚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运行。
把扶贫工厂建在家门口,让周边村民变身“上班族”,这种就地就近就业模式成为仁和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
五楼社区的村民段林昌过去辗转在外省打工,后因眼疾不得不回家就近务工,2021年6月,段林昌开始到基地务工。他很满意这份工作:“这两年受疫情影响,出去务工也不一定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在这儿既能赚钱也能照顾家庭,靠自己的双手为家里减轻负担,我很高兴也很满足。”
公司经理杨宏金说:“有的村民平常要接送孩子,有的要照顾家里的病人,时间不充裕的就来当计件工,人均日工资可达80到140元。我们要发挥帮扶企业的作用,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再就业。”
今年51岁的杨应新是查邑社区人,她按照每亩地每年1100元的价格把家里的3.5亩土地流转给公司,每逢栽种、收割这种用工需求量大的时候,她也会到基地帮忙。“一个月下来至少也有3000元进账,相当于一份土地两份收入。”杨应新乐呵呵地说:“前几年供孩子读书开销大,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多了两份收入,日子比以前好过多啦!”
在政策的指引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公司一期生产基地的建设带动了仁和镇10个村集体经济,流转农户土地258户,公司聘用当地长期在册农民工157人,其中建档立卡户44人,全年带动周边农民共5万余次用工。2021年6月,沪滇资金又注入50万元,带动2个村集体经济,建盖了1180平方米蔬菜晾晒大棚。今年6月,仁和镇政府又注入80万元,带动4个村集体经济,建盖600余平方米分拣包装车间和仓库。集体经济每年获得39万元收益,项目区农户出租土地承包经营权每年也获得了30.72万元收益。
通过一系列资源整合,仁和镇脱水蔬菜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农户+基地+公司+村集体+政府”的多绑合作机制,获得多赢效果。公司产业的形成带动周边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如生物燃料厂、农贸、农肥农药的生产和销售;废弃的秸秆、杂木、生物粪料得以利用,形成初步的闭环循环,人居环境得到了改善,村落比以前洁净,老百姓的消费得以提高,为乡村振兴做出了贡献。
说起沪滇协作项目带来的一系列转变,查邑社区党总支副书记李金发喜上眉梢。“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赋予了我们更多的自主决定权,能自主开展本村公益事业,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不仅如此,依托龙头企业的先进种植技术,促使仁和镇农业产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土地流转后,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选择到第二、三产业就业或创业,有效促进了二、三产业发展。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