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陵:打造美丽公路 建设美丽乡村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龙江湖畔沿江路休息区
近年来,龙陵县通过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和“美丽公路”建设,助力“美丽乡村”“美丽龙陵”建设,打通交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为边远贫困地区群众修通脱贫路、致富路、民心路、幸福路,切实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坚持高标准定位。为全面营造“畅、安、舒、美”的道路交通运输环境,全力助推“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建设,龙陵县按照《云南美丽公路旅游线规划》为指引,在建好、管好、护好的基础上,以加强公路绿化美化和完善服务设施为切入点,着力加强美丽公路建设。着重打造沿江路(龙腾桥—佑民桥)、龙河路(龙陵—河头)和红色旅游公路(龙山卡—红旗桥)三条美丽公路。分层次、分阶段持续推进,以实现公路服务设施完善、安全畅通、路域环境整洁美观舒适的通行效果和景观效果。
坚持专项规划引领。龙陵县以“因路制宜、崇尚自然、安全可靠、科学合理、集约节约、生态环保”为理念,以建成“路网合理、路况安全、环境舒适、特色明显、服务优质”为总目标,高水平编制“美丽公路”建设专项规划(线网规划、旅游专项、养护专项、场站布局规划),把“美丽公路”建设理念和要求体现到规划文本中,为项目建设提供依据保障。在建设过程中高标准落实设计规划,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高标准、高品质完成规划内容,着力打造精品工程。打破传统思维方式,从建设标准、建设功能、建设方式以及连接景点景区带动发展上着手,打造完成沿江路、龙河路和红色旅游公路三条美丽公路。目前,以适度超前的方式推进了雪山、绕廊、荆竹坪、弄玲、弄福、坝头6条通村双向车道建设,全年完成农村公路建设67公里,生防工程132公里,危桥改造4座。
坚持因地制宜建设。龙陵县按照“宜宽则宽、宜弯则弯,宜林则林、宜花则花”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将路域原生态放在首位,做到借景而不造景,增绿与减绿结合,不盲目添绿。充分融合利用原有优质景观资源,采取表土收集、原生植被保护等措施,确保原有的天然禀赋不被破坏。结合路域范围内的景观条件,采用借景、造景等优化手段,宜树则树、宜灌则灌、宜花则花,营造丰富多样的动态景观效果,并与城镇、村镇风貌建设结合,改善路域环境。在实施步骤上,坚持因路制宜、科学规划,结合需求设置错车道、客车停靠站、观景台及服务站,着力实现公路与周边环境紧密融合,路域景观浑然一体,改善农村交通和生产生活环境,全力打造集出行服务、生态休闲、观光体验等多重功能的公路驿站。
坚持交通旅游结合。龙陵县在美丽公路的规划建设过程中,线形设置结合地形、地质及旅游公路特点,宜直则直、宜弯则弯,在条件具备的路段适当增加车道、增设港湾式停车带等,结合地域环境特点和需求合理设置自行车道、步道等慢行系统,提升综合服务水平。重点打造了龙江湖、蚌渺湖、小黑山、怒江流域周边及沿线县、乡干道,实现“以美丽公路建设促进乡村旅游、以旅游带动美丽公路建设”。
坚持持之以恒。为着力解决和防范因“美丽公路”建设缺乏项目和资金支持而导致创建效果参差不齐的问题,龙陵县切实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通过逐年增加投资,不断补植绿化美化植物,不断加大公路安全设施、服务设施和路域环境改造提升工作,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久久为功,做到建一条成一条、巩固一条,不搞遍地开花、粗制滥造。2019年以来,投资760万元打造县道“美丽公路”两条(52.883公里),投资600万元打造乡道“美丽公路”20条(210公里),有效改善和提升了公路路域环境和服务设施,促进了沿线旅游经济的发展。
龙陵县通过“美丽公路”建设实施,极大提升了相关乡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21年,慕名前往龙江的游客共计18万人次,稻花鱼销量达15万斤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600万元。而通过重走滇缅路,体验红色文化,到松山旅游的游客达72.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3亿元。(匡鹏)
责编: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