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之光耀木城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巍巍怒江边,距离保山市最远的边陲小镇——龙陵县木城乡,在那里,活跃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无惧风险,逆行而上冲锋在前;他们不计回报,做群众的暖心人;他们创新创效,展青春风采……他们就是积极投身疫情防控、暖心帮扶群众、文明乡风建设的木城乡青年志愿者。
以青春之力强边固防
“完完整整巡逻一趟边境线有近20公里,来回要好几个小时,这还是我出生以来,第一次沿着我们木城的边境线徒步行走那么长时间。”26岁的蒋贵龙说。蒋贵龙是木城乡鱼塘垭口社区的团委书记,土生土长的木城人。疫情发生以来,除社区工作外,蒋贵龙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强边固防、疫情防控的“战场”上。山高路陡、道路泥泞,白天、黑夜,巡逻、堵卡,24小时轮班巡防,为过往群众测量体温,登记外来返乡车辆、人员,进村入户宣传、排查、大消毒、讲解疫情防控知识,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默默无闻的付出。这就是蒋贵龙,一位木城青年两年多来的日常。
因为疫情和工作原因,原本2021年年底就该举办的婚事一再搁置;家中的农活完全帮不上忙,全都交给了年迈的父母,有时更是十天半个月不能回家一趟。对于疫情以来对家人和女友的亏欠,蒋贵龙表示,虽然心中满是愧疚,但丝毫不后悔。
为保障居家隔离人员物资需求,团委书记蒋贵龙变身“跑腿小哥”,及时为居家隔离人员采买所需蔬菜、油、粮等生活用品。“你好,你需要的生活用品我们已经放在你家门口啦,麻烦你出来取一下。”看着整天四处奔忙的蒋贵龙,社区同事说:“今天换换,我去送物资吧。”可他总是笑着说:“没事儿,我年轻,多跑几趟,还能锻炼身体呢。”
为号召更多的年轻人加入强边固防志愿服务中,蒋贵龙通过微信、电话、入户等方式动员社区村组的年轻人。在他的动员下,20余名大学生、年轻人加入到了他率领的志愿队伍中来。
“假期能加入社区强边固防志愿队,穿上迷彩服,戴上红袖标,为自己的家乡出力,让我21岁的青春拥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彝族小伙赵晓东说。“我虽然是个女孩,但能跟同学蒋贵龙一起为家乡出力我也很骄傲。”2月初刚从昆明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回家的明铭说。
体温枪、小喇叭、登记本是他们的“常规武器”,“帮你测下体温”“请扫一下健康码和行程码”“请戴好口罩”是他们每天重复无数次的话语,为严密防止疫情输入,他们不畏严寒,不惧酷暑,始终坚守边境一线。19.71公里的木城巡边巡逻路上,蒋贵龙这样的人数不胜数,艰苦的条件浇不灭青春的火焰,他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散发着活力,他们,以青春之力守护生养他们的乡村。
聚青春之火燃志愿之光
“师傅,骑摩托车一定要戴头盔!”“来,来,来,学防诈,走遍天下都不怕。”在3月的木城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入耳的便是这响亮的声音,声音的主人是名叫赵晓明的西部计划志愿者。今年27岁的赵晓明在2019年志愿者人员分配时,选择了回到自己的家乡,边境一线的木城。
到木城参加工作后,赵晓明便加入了“木城之子志愿服务队”。于是,臂戴红袖章、身穿红马甲奔走于街头巷尾成了赵晓明工作之外最常见的形象。他与志愿者们充分利用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沟通能力强、精力充沛、朝气蓬勃等优势,发挥“木城之子”志愿者“千里眼”“顺风耳”的作用,向群众宣传森林防火、防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等安全防范知识,积极参与社区治安巡防、民间纠纷化解等平安木城创建工作;以行动激活木城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有效提高广大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在群众中树立“平安木城你我共建”的治理理念,以志愿者之力助力木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志愿者们以乡风文明为抓手,积极参加交通劝导、卫生清扫、花草树木种植等志愿服务;既是“宣传员”,又是“保洁员”的志愿者们,深入木城大街小巷,宣传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带头清理村道两旁的生活垃圾、杂草等,整治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颜值”提升;他们还主动承担起“监督员”角色,劝诫、阻止乱丢垃圾,破坏公共设施等不文明行为,引导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志愿者的力量。
在疫情防控中,面对一些使用老人机的群众,赵晓明和同伴们提前把老人的信息采集到自己手机上,待到老人检测时就用自己的手机为老人们扫码,既方便了不会操作手机的老年人,又为检测节省了时间。在赵晓明和志愿者同伴的手机里,几乎都截屏保存了十多位老人的信息。
2021年12月20日上午7点多,正在木城乡乌木寨村农贸市场吃早餐的赵晓明突然闻到一股奇怪的气味,感觉很不对劲。迅速环视四周后,发现农贸市场里的一个液化气罐着火了,反应迅速的他立马丢下手中的早餐跑过去,大喊着让正在排队准备做核酸检测的30多位老人紧急疏散,并转身去找灭火器。因为赵晓明的快速反应,避免了一场安全事故,而从发现到排除危险仅用了两分钟时间。事后,有人问赵晓明:“为什么那么勇敢?”他的回答格外朴实:“也不是说有多勇敢,就觉得是一种担当吧。我不仅是一名志愿者,更是一名党员,只想力所能及地发挥年轻人的优势为群众办一点儿实事、好事。”在赵晓明的观念里,年轻人就应该做点儿年轻人该做的事情,要有“我年轻,我先上”的果敢。
作为木城之子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赵晓明的举动不仅让大家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也弘扬了志愿精神,让木城之子志愿服务队的旗帜更加鲜亮。
为理论宣讲注入青春活力
“1919年5月4日,为了驱逐黑暗、争取光明,为了祖国的独立和富强,一群意气风发的青年用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今天我从两个方面和同学们交流一下五四运动……”激情澎湃的宣讲声从木城民族初级中学的教室里传来。
讲台上的,是大学生西部计划地方项目志愿者,木城乡花椒村的彝族姑娘罗文丽。2021年初,在听说理论宣讲志愿服务要到学校进行宣讲后,罗文丽便报名加入了木城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我之前参加过一些演讲比赛、宣讲大赛,在这方面有经验。如果到母校宣讲,对我来说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今年27岁的罗文丽,2018年8月被招募为大学生西部计划地方项目志愿者,到木城乡政府工作。曾获保山市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的她充分发挥共青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和自己的特长,积极参加边境宣讲、国门宣讲,以大众化、通俗化的方式传播党的声音、好的政策,推进和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服务功能。
作为木城乡乡村振兴办的一员,罗文丽想方设法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她通过入户走访、板凳会、火塘会等方式进村入户宣讲乡村振兴理论政策、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用通俗易懂的木城方言、少数民族语言,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阿叔,阿孃,我是乡村振兴办的,来你家坐坐,了解下情况。这段时间家里都种了些什么作物,收成怎么样?”当熟悉的彝族香堂话响起时,村民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文丽是我们花椒村人,她来给我们宣传党的政策,我们都很欢迎。”花椒村的彝族大叔说。
木城,因为有了一群人的团结协作,一群人的守望相助,一群人的执着坚守而绽放出璀璨的青春光芒。“这样的志愿服务精神我们将常抓不懈,传承不息。我们要凝聚青年力量,带动木城各民族群众团结一致,共建团结、美丽、幸福新木城,让奋斗的青春在边境线上绽放出最绚烂的志愿红。”木城乡党委书记陈德超说。(杨蓉蓉)
责编:姜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