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恭村,深山里的美丽乡村
来源: 保山日报 阅读:
稻田鱼 |
肉牛养殖 |
洗衣亭 |
克恭村一角 |
本报记者 刁丽俊 本报通讯员 段杏花
“人披绿意而来,也向绿云深处辞别去。”读到这句话时,脑海里却浮现出一个美丽的乡村——克恭村。
一片绿,一条鱼,一个洗衣亭,构成一个美丽乡村,这是瓦窑镇克恭村留给人的美好印象。
初识克恭村
初识克恭村,源于一次偶然。2021年7月的一天,保山市文联作家协会开展走入乡村的采风活动,目的地是隆阳区瓦窑镇的村寨。
瓦窑镇是一个以白族、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山区乡镇,位于隆阳区东北部,地处保山、大理、怒江3州市结合部。320国道、大保高速公路及金六公路穿境而过。镇政府提供了好几个村寨供采访,旧寨、小浪坝、金厂河水磨群等遗迹遗址,最后一个是克恭村。为什么叫克恭?被名字吸引,大家就选择了克恭村。
从字面意思理解,克恭即克己奉公,果然,进入村子后,休闲广场旁边的文化长廊便有“克己奉公”的对联。村党总支书记肖正军介绍,隆阳区瓦窑镇的克恭村,包括上墩子、下墩子、对门山。相传,在清代,刘氏人家出了一个都司,刘都司有个家规,严格要求家人对待下属、亲友及客人不能高高在上,要克制自己,恭敬待人。因其家规闻名遐迩,人们便将“克恭”作为其家乡地名称呼。
克恭村距镇政府35公里,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从保山城出发上高速到老营下高速,进村仅有八九公里。
7月18日,我们前往克恭村。
驶离320国道,我们穿行在山峦交叠的路上。天空一片蔚蓝,偶有几朵漂浮的云,不断变换形态。前方是一片片幽深的树林。曲曲折折的山路不是很宽,但很平坦,一簇簇绿意盎然的植物很快落在身后,尽管处在爬坡的状态,车速缓慢,仍觉一闪而过。行驶约4公里,植被越来越密,除了眼前之路,四周只见树,郁郁葱葱,一种油然而生的欣喜蔓延全身。不久,车子开始走下坡路,视野一下子开阔起来,克恭村以一种静谧恬淡的姿态迎接我们的到来,很有桃花源的味道。
村庄沿山麓狭长分布,静静地躺在风的轻拂中,仿佛能听见它细微匀和的呼吸声。一条弯曲的水泥路虽然窄小,但同中国广大的乡村一样,以某处为起点,呈放射状朝四周延伸。进入村子,看到的最多的树是核桃树,房前屋后,硕果累累。
“牛”与绿
在村委会,我们看到了一份2020年完成的《瓦窑镇克恭村克恭自然村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规划,人文、自然、生态、古村落、经济发展都作了详尽的规划,并在逐步实施,肖正军正是这些项目发展的带头人。2013年以前,肖正军在芒市、六库等地包工程,从事建筑工作。2013年舍弃了那份收入很可观的职业,回到村里竞选了党总支副书记。他认为,克恭村有这么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不发展养殖业实在可惜。他还做过调查,这里养出来的肉牛不仅不愁卖,还卖得起价,于是下决心带领农户养牛。他自己先养了7头,2014年、2015年养的能繁母牛下了好几头小牛,每年都收入五六万元。村民看到了他的效益,也纷纷跟着养起来。
原先,克恭村是省级深度贫困村,全村309户109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50户210人。2016年,肖正军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后,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在村里采用“党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肉牛养殖产业,2018年投资209.4万元组建了昌旭养殖专业合作社,走出一条支部选好路、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上、合作社搭桥、共同奔小康的党建扶贫双推进的新路子。2018年,合作社养牛30头;2019年存栏70头,寄养给农户210头(寄养的肉牛产下小牛后合作社回收小牛,收益合作社分成20%,农民分成80%);2020年存栏能繁母牛20头;2021年寄养9头,存栏31头,出栏20头。2021年,村民们已有了收获,村民肖正江卖了4头牛收入4万多元,其他包括大浪坝等3个村在内,卖牛收入两三万元的已有40多户。
在养牛的同时,肖正军动员群众种植牧草、青贮玉米,大春季节发放青贮玉米良种200亩。至目前,合作社已建成牛舍1080平方米,在村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头头膘肥体壮的牛在敞亮的圈舍里悠闲地吃料,一畦畦碧绿的饲草种植在路的两旁。
乡村发展
从洗衣亭进入村庄,走在蜿蜒的水泥路上,我们的目光被稻田里游动的鱼儿所吸引。原来,稻田养鱼也在3年前被引进了克恭村。
2018年,在隆阳区搬迁安置办和隆阳区教师进修学校的帮助下,克恭村引进稻花鱼养殖,促进农户增收。之后,又从隆阳区农业局协调“稻鱼花油”高效农业项目130亩。即大春种水稻、养鱼,小春种植油菜,并利用彩色油菜植造观赏景点,发展乡村旅游。2019年全村养殖稻花鱼130亩,亩均增收1500元。2020年,村民赵国团养了8亩,当年稻花鱼就卖了1万元;2021年,陆贵华养了5亩,可收入8000多元。
泡核桃是克恭村的传统产业,2013年开始大规模种植,到现在已有2600亩。为增加核桃产量和收入,村委会争取各级各部门支持,积极申报100亩核桃抚育项目,每亩补助100元,为核桃树涂白、修剪、施肥。为多产业推进,2017年克恭村引进整乡推进项目,种植冬桃100亩,每亩可收入2000余元,也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又一有力支撑。目前,随着各类产业项目的落地,村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有稳定的收入,种牛养殖和泡核桃种植是支柱产业,稻花鱼和冬桃属季节性特色产业。
“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把乡村建设成美丽幸福的家园。而这一前提是,了解农民的需求,并进行有效组织。农民最需要解决的是生产、生计问题,所以,村委会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措施,且稳步推进,农民积极性非常高,也非常配合。”说起村里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时,肖正军一脸自信。
“农民的生活需要现代化,但是这个现代化不是城市生活的简单复制,而是建立在尊重乡村生活特点、村民生活习惯等基础上的。村里的洗衣亭就是一个最好的明证。”外来的客人这样评价。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
在一个美得一尘不染的村庄,我们欣赏着克恭村的美丽景色,了解着克恭村的“美丽乡村”发展历程:几年来,克恭村村“两委”、驻村工作队、挂联单位多方合力,构建“支部推动、党员带动、队员联动、帮扶行动”工作格局,省工信厅支持30.2万元,用于产业发展购买牛及牛场配套设施建设;隆阳区搬迁安置办2018年协调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资金3万元建设垃圾焚烧池4个,协调资金7万元用于提升人居环境种植樱花树,协调资金28万元打造克恭村党建文化长廊,协调资金50万元用于克恭村提升人居环境亮化工程;2019年,隆阳区搬迁安置办、区进修学校各协调资金3万元,用于农户入户路、院场硬化……
近几年来,村委会不断激发村民内生动力,教育引导群众自信、自立、自强,依靠自身勤劳致富。
夏季是炎热的,但生态环境极好的克恭村多了几分凉意,下午时分,日落还早,空气里弥散着太阳的味道,几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聚集在一家农户门口闲聊。就在一棵大核桃树底下,在矮凳上坐的、在石凳上坐的老人们,见我们到来,热情地邀请我们加入其中。大家都禁不住“诱惑”,聆听起老人们讲述着克恭村的核桃、玉米,听他们讲孙子孙女在外地打工,或者回乡加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趣事。这种户外聊天确实是一件很家常不过的事情,已成了克恭村社交聚会的一个窗口。
正如肖正伟老师在《我是克恭人》歌里写的“我常常爱说,我是克恭人,克恭的一山一水有我情。四季如春的小平坝,小河潺潺流歌声。百年老树鸟争鸣,天然的大石洞有灵音。土地肥美开新花,绿水青山藏金流银。”克恭,这个美丽乡村,留住了更多人的梦,更多人的乡愁。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