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是一种燃烧 ——一本文学杂志走过的历程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报纸型文艺期刊《燃烧》第一期
不断改刊的文学杂志《燃烧》
本刊特约撰稿人 祝庆开
时代书写的是历史,岁月留下的是记忆。十年浩劫结束,如一声春雷震天响,荒芜多年的文学创作开始复苏,重燃青春活力,新时期文学创作日益繁荣,各种文学杂志纷纷创刊,广大读者有了精神食粮,不再为渴望阅读而焦虑。
1980年10月,保山地委宣传部、保山行署教育局创办了《横断山》文学杂志,保山文学有了自己的一块创作园地,作者可以提笔抒情,为时代的伟大变革尽情讴歌。因为是内部发行,大多数读者并不知道有这么一本杂志。据查阅《保山地区文化概况》一书记载:“《横断山》是保山地区内部不定期文学刊物,1980年10月刊出第一期,1982年12月出第二期,1983年连出两期,1984年出第五期。此后,因种种原因停刊至今。”(保山地区文化局编,1986年3月)所幸,我收藏了当年《横断山》创刊号及另外的三期,因第四期缺刊,令人深感遗憾。
那时候,我在施甸县太平文化站上班,朋友在地区文化局编辑《横断山》,我为其代卖过这本杂志,当时卖两毛五分钱一本,是当地中学生的抢手读物,由此可见当时中学生的阅读欲望之强烈。
随着时代变革,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1986年8月10日至13日,保山地区首届文代会隆重召开并宣告文联成立。时任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同志为保山文艺园地题写了“燃烧”的刊名,题词“文学创作是一种燃烧”。在这炽热的八月新潮中,“燃烧”这两个字具有多么深沉的魅力!保山文坛就要起飞了,燃烧的是涅槃的火、新生的火。
保山地区文联成立后,借助《保山报》创办了文艺专页——《燃烧》, 1986年8月30日出刊第一期。编者在《众人拾柴火焰高——代发刊词》中写道:“一星星火苗,在古道边陲闪烁,蹿动。终于点起了一堆令人欣喜的篝火!这,就是读者手头这张发烫的文艺专页——《燃烧》。她需要心血与汗水的升华,智慧与激情的聚变,痛苦与欢乐的交织——一句话:‘创作是一种燃烧’(王蒙语)。”
有了这块文学创作的园地,热爱家乡文艺事业的各界作者激情燃烧,纷纷“提起笔来,以文学艺术的精作,给她凑上一把柴薪,让她越烧越红,越烧越旺,烧出个五彩缤纷的边地文艺之春来!”《燃烧》出刊至1987年6月27日,编发了11期,编者在《致读者·作者》中写道:“11期,不是个显多的数字,然而,她倾注了地委、行署的厚爱,汲取了来自全区作者爱的心泉,凝聚了编者耕耘的汗珠;固然算不得什么辉煌的文绩,却是保山文坛崛起之初的一缕征尘。——总之,起步就是可贵,行动就是未来的翅膀。”
20世纪80年代,是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因版面受限,刊发不了篇幅长的作品,难以承载文学创作的繁荣,满足不了读者的阅读欲望,因此创办一本文学杂志成为大势所趋。编者在《致读者·作者》中写道:“着眼于全区文艺事业的振兴,是我们办刊物永远不会忘记的要策。为扩大发表园地,为兼蓄篇幅更长、内涵更丰富的佳作,为引发文艺创作的新势头,经地委同意(云南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已发给内部期刊特许证),报纸型的文艺期刊《燃烧》,定于下半年改刊为杂志型的文艺期刊,今年底前,拟出刊两期。也就是说,从这一期后,地区文联不再借助《保山报》出文艺专版,而创办单独的文联所属的杂志。”
1987年9月,改刊第一期《燃烧》出刊,包容了报告文学、小说、散文及诗歌等,题材丰富,作品厚重,贴近生活。第一期《燃烧》上刊发了一批有分量的作品,例如莫知的报告文学《这样的夫妻、编辑、长篇——关于沉砂夫妇写出我区第一部长篇的汇报》,讲述了沉砂夫妇创作长篇纪实小说《境外八年——一个偷越国境者的自述》的经过。当年《境外八年》的出版问世震撼了保山文坛,成为了文学界关注的话题,受其影响,保山文学界人士纷纷开始激情创作,以沉砂夫妇为标杆,立志要努力写出一部有影响力的作品来。
为了把《燃烧》打造成保山文学的名片,先后改其刊名为《九龙池》《保山文化》《高黎贡》。因我没有收藏全部的样刊,故难以查阅到何时改刊名。从当年的《横断山》到今天的《高黎贡》,一本文学杂志走过了30年的历程。30年来,在不断改刊中,见证了保山文学艺术界的发展,见证了文学艺术创作从起步走向繁荣,一大批作家及艺术家脱颖而出,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讴歌新时代保山的巨变。
转眼间30年过去了,一本文学杂志走过的历程,作为一种文化记忆留在我的脑海里,难以忘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见证者和亲历者,有生之年将其记录下来,对我而言也是一种荣耀。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