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尾梢虹雉考察记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白尾梢虹雉是被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红皮书的珍稀动物。高黎贡山是白尾梢虹雉的分布南界,深受世界雉类学家关注,在我之前没有专家进行过系统研究。1996年至1997年,我得到美国麦克阿瑟基金会、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保护生物学中心“西南地区野生动物研究青年基金”的资助,开展“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生境与食性偏好及繁殖生态调查研究”课题。项目结束后,我撰写的论文“高黎贡山白尾梢虹雉生境利用的初步观察”,被中国动物学类核心刊物《动物学研究》发表,这是中国第一篇报道白尾梢虹雉的研究论文。我们当时的研究地点位于高黎贡山西坡腾冲界头乡大塘村的冷水河和刺竹河流域,两年的野外考察中我们吃尽苦头,苦中有乐,许多难以忘怀的经历让我铭记至今。
早上起来,吃过早餐,我们离开2800米处的宿营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从宿营地到研究点需要穿过一片阔叶箭竹林,沿途可以看到滇藏木兰、多种杜鹃花和报春花,还可看到环颈山鹧鸪在林下寻偶觅食及小熊猫活动后留下的新鲜粪便。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攀登跋涉,我们来到了二脑子峰下的一片开阔地,4月的山脊上草木一片枯黄,积雪线在海拔3450米左右,对面大脑子峰白雪皑皑,挺拔雄伟。我们来到预先设定的听声站,等待观察目标的出现。时间一分一分过去了,周围一片宁静,我们有些焦急了,突然,耳边传来“噢哦——”的连续鸣叫,这是白尾梢虹雉的典型叫声。我们急忙用望远镜搜寻,镜头里出现了白尾梢虹雉的身影,根据其身上的铜蓝色背羽和尾端白色羽梢确定是雄鸟,它在沟谷边空地上鸣叫,显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拥有。
山中的五、六月,雨总是下个不停。我们被阻在保护站10余日后,才能再次上山。山脊上的箭竹已经抽笋,草地变绿,高山上的春天终于到来。我们又来到海拔3450米处的观察点,终于又听到了久违的白尾梢虹雉在鸣叫。但从叫声中听出有些惊慌,难道有谁干扰了它?我们决定去看个究竟,不断上涌的大雾为我们提供了掩护,逐渐向鸟鸣处靠近,生性机警的白尾梢虹雉在50米外发现了我们,先是停止鸣叫,忽地一声展翅飞向了山下。正当我们为与白尾梢虹雉失之交臂而感到懊恼时,只见约100米处站立着一头褐色的羚牛。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做梦般地朝它奔去,相距只有30米了,它还是直瞪着我们,或许是有些害怕,我停住了脚步,那羚牛也突然转身,飞快地跑了。竹林里同时传出雷鸣般的蹄声。当我们走进竹林后,发现遍布着牛粪和蹄印,原来里面藏着一群羚牛,与我们对峙的只是一头哨牛,它们与白尾梢虹雉发生了领地之争。显然,在看似宁静的森林里也暗藏着为生存而进行的争斗。
所幸的是,在高黎贡山保护区,人们对白尾梢虹雉、羚牛等动物的威胁大为减少,高黎贡山已经成为它们的乐园。施晓春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