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迷上白岩松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我的藏书说不上丰富,但也有不少的种类,遇到喜欢的书便买下来,日后再慢慢地阅读,欣赏作者笔下的意境。读书的目的不一样,阅读的感受也不一样。有的书作为消遣性阅读,放松精神;有的书作为汲取性阅读,借鉴他人写作风格;有的书作为思考性阅读,对比问题加以思考。
在阅读中,我喜欢上了央视新闻人写的书,例如,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敬一丹的《我遇到你》,柴静的《看见》,崔永元的《有话说》,刘楠的《有一种基因叫理想》。在阅读他们写的书时,我感受到了央视新闻人的思维敏捷,观察社会、思考问题站得高看得远,敢于针砭时弊,话题一语道破,直达核心问题。
说到阅读迷上白岩松,还得从二十年前道来。2000年4月11日,我到保山城里办事,事情办妥后,我在永昌书店买到了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回来后花了几个晚上把书读完了。他的文笔犀利,言辞尖锐明快,读来荡气回肠。阅读白岩松文字的那种感受,就像五香牛肉干——越嚼越有味。
在《音乐历程:从现实中逃离的方法之三》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人们习惯把人生和音乐联在一起,比如‘岁月如歌’这四个字。岁月如歌,生命的前进如同起伏的旋律,有激昂处的振奋,有低回时的消沉,但人生正是如歌般地从第一个音符开始便不间断唱到尾声,然后在歌声散尽后,仍在世间留下一些回响。每当我们发出岁月如歌的感慨时,多少也夹杂着一种对人生充满些许烂漫的忧郁,歌是美而短的,人生不也正是如此吗?总是在不经意间一切都已流逝过去,最美的东西往往不可救药地留在记忆里。”阅读这样精彩的文笔,便是一种语感享受,你不会感到疲劳,还能从中受到白岩松语境的熏陶。我曾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却无法如此精准描述出这样的感受。
读完正要合上书,我发现白岩松在后记《未来:生命的一千种可能》里埋下了伏笔:“按常规,在10年之后,我应当再写一本这样的书,名字也许叫《在痛并快乐中继续》。那一本书,我相信,一定会更犀利,更言无禁忌,更能在行笔中自由地呼吸,当然,快乐也许会比痛苦更多一些。我真盼望10年后,在我人过40之后,有很多问题,已经真的不惑了。但我知道,岁月是不会按常理出牌的,今日去想10年之后的事情,多少有些不知天高地厚。”
读书人的渴望便是买到好书,买到好书的那种感觉,如同抱得美人归一样。期待了十年后,2011年10月22日,我在保山新知图书城买到了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又读到了他写的第二本书。读这本书又是另一种语感享受,好像品味陈年佳酿,醇香润口,拿起书来很难再放下,书读完了还意犹未尽,让人仔细回味书中的细节。
白岩松在《身在名利场》一节中写道:“名,是第一个挑战。你用嘴来活,也活在别人的嘴里。人群面前,有的人被众星捧月,有的人被视而不见。你是否做得到众星捧月时还知道自己是谁?被视而不见时还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利,是另一种考验。这个社会,对所谓的名人,是有消费欲望的。而名人们,也就在被消费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如果你愿意,似乎每天都可以有宴席参加。只是不知道,时间长了,还会不会有品尝味道的能力。”在当下,有的人为了追名逐利而倒下了,当他们从噩梦中醒来时才想到忏悔,为时已晚。
2010年夏天,在中学毕业二十五年聚会时,白岩松和同学掏心窝子这么说道:“所谓混得好的,一定有不为人知的痛苦与要付出的代价;所谓混得不好的,也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就看你怎么看待它,怎么善待拥有的好。”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为了攀比,总是用眼睛盯着别人,因欲望膨胀而走向了堕落,自己毁掉了美好人生。我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别过分贪图名与利,善待自己拥有的好,更加珍惜美好人生,才是最现实的东西。
这一次,他同样在后记中设置了悬念:“拿在您手中的这本书,名字中,已没有痛或快乐,而是‘幸福’这个字眼。提出它,是个进步;但实现它,太难。不像快乐或痛苦,都那么直接。痛苦与快乐都还没有过去,而幸福,却还真的很远。更何况,在写出来的‘幸福’二字背后,还有没有写出的另外两个字‘信仰’,不是不能写,而是同样很远。”
相隔了六年后,我又买到了他写的第三本书——《白说》。书中提到了一个问题,幸福和信仰有关吗?白岩松在《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一节中写道:“我的上一本书前言叫《幸福在哪里》,后记叫《明天,开始信仰》,我想幸福应该跟信仰有关吧。但我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声明,我所谓的信仰,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宗教——宗教也并不简单,但怕大家理解得简单。有信仰的最大好处是什么?有敬,有畏。当你的内心里上有天、下有地的时候,你很踏实,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事。”
没有阅读《白说》之前,我认为信仰是宗教的事,不外乎到寺庙里求神拜佛,想生孩子找观音,生病了找药王殿,缺钱去求财神爷等等。读了白岩松的这段话,我才恍然大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信仰,有了执着的信仰,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事,才能静下心、有毅力,才能执着地去完成一件事。
在《被念歪的〈道德经〉》一节中有一段精辟的话语:“我也发明过一个‘白氏理论’:任何一个单位,只要到了开始强调考勤、打卡、纪律的时候,一定是它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因为一个走上坡路的单位,人人无须扬鞭自奋蹄。或许员工10点才来上班,并没有赶在8点打卡,但却自觉干到第二天凌晨3点,不需要监督和催促。”白岩松又说:“这也揭示了生活中的某种秩序和境界。”白岩松所言,我深有感触,我们不要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事物,没有赶上打卡时间并不能说明事做不好,即便赶上打卡时间也不能说明事做得好。可以这么说,有的人“响鼓不用重槌敲”,爱岗敬业把事做好;有的人“死猪不怕开水烫”,在敷衍中苟且偷安。
阅读了白岩松写的书后,我迷上了“白氏语言风格”,后来,我又先后买了《白岩松:行走在爱与恨之间》《一个人与这个时代》《白岩松的说话之道》《白岩松的人生哲学》《寻找白岩松:讲述新闻人自己的故事》来阅读,书中浓缩了“白氏人生精华”,在阅读中,我的人生观得到了升华,我也从中品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平静。
本刊特约撰稿人 祝庆开
责编:刘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