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来源: 保山日报网-保山日报 阅读:
在近期保山日报社党总支开展的“看电影学党史”活动中,有幸观看了与云南本土有紧密连接的纪录电影《九零后》。
不同于《西南联大》纪录片的宏大叙事,纪录电影《九零后》选择将西南联大这个宏大的历史编织成为更加生动、丰富的个体生命。它拥有史上最星光璀璨的“演员表”,16位90岁以上的“九零后”国宝级大师联袂“出演”,向观众亲口讲述有关西南联大的故事,回首在母校的求学时光,直接、真实、鲜活地还原了西南联大这所传奇大学的本貌。他们通过电影屏幕与当今的90后、00后,在新时代隔空“对话”,把西南联大“刚毅坚卓”的历练,把爱国、科学、民主的抱负,把自强不息的成长经历,以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呈现给当下的年轻人,实现青春热血与理想价值的时代传承,抒写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时光流逝,精神永存!
这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邓稼先这位“最美奋斗者” 。邓稼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和同时代的科学家们以他们顽强拼搏的奋斗历程诠释了“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1924年邓稼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在一次实验中,邓稼先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祖国的需要是我一生的追求”邓稼先说的这句话让我由衷的敬佩和感动。他的话集中体现了当年一代知识分子的爱国热忱和家国情怀。
《九零后》的当代价值正在于为观众还原了西南联大“九零后”学子们的初心、使命与担当,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个人真正的富足,在于灵魂的光明。一个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唯有与时代命运相结合,与家国情怀相连接,才能焕发出生机与活力。作为一个党报记者,我们更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幸福是通过奋斗得来的,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为了实现奋斗目标,我们必须苦干实干加巧干,不负韶华,不负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正是纪录电影《九零后》带给我们最深刻的启迪和力量。(向东)
责编:刘自明